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外科学其他》

    胆道蛔虫病中医证治举隅

    发表时间:2011-04-20  浏览次数:449次

      作者:成家钦  作者单位:435200 湖北阳新,阳新县中医医院

      【关键词】 胆道蛔虫

      胆道蛔虫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属于祖国医学“蛔厥”范畴,笔者经20年临床观察,认为病机为蛔虫窜胆,气机遂乱。由于临床表现不一,发病后证不同,治疗方法有异,分述如下。

      1 肝胆气滞,法宜疏肝利胆

      蛔虫窜胆,肝胆气滞证见脘腹疼痛胀满,连及腰背,四肢厥逆,口干、倦怠乏力,舌苔黄,脉弦细,肝胆B超可提示蛔虫嵌顿胆道,一条或数条死蛔虫可见。法宜疏肝利胆,止痛安蛔,方用四逆散化裁:柴胡9g,白芍30~50g,枳实9~12g,甘草3g,乌梅30g,大黄6~9g,栀子6~9g,黄芩15~30g,若胸肋胀满、大便秘结,宜大柴胡汤化裁。本证用药宜疏散条达之品,忌滋腻阴柔或辛香之类。

      2 寒热错杂,法宜温脏安蛔

      蛔虫窜扰胆道,气血遂乱,厥阴寒热错杂,证见恶寒发热,腹痛拒按,阵发性加剧,辗转呼叫,吐出蛔虫,心烦懊恼,口渴喜饮,肢厥自汗,面颧色赤,唇舌俱红,舌苔黄白相间,脉弦细,法宜温脏安蛔,方用乌梅汤加减:乌梅30g,细辛3~6g,干姜6~9g,川楝子6g,乌附片9g,花椒6~12g,桂枝9g,枳实9g,槟榔15g,大黄6g,竹茹10g,若呕吐不止,加代赭石12g,法半夏15g;偏寒者加重干姜、细辛、桂枝用量,酌用苦寒之品;偏热者酌减干姜、桂枝用量;若疼痛难忍,加元胡15g,白芍30~60g。本证用药宜辛苦甘酸合化。

      3 肠结不通,法宜攻下蛔虫

      蛔虫上窜胆道,下结于肠成团,腑气不通,症见突然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疼痛或绞痛,辗转不定,呻吟不止,腹痛可向肩部或腰部放射,甚则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吐出蛔虫,无黄疸,发热,体温一般在38℃以下,舌苔黄,脉细数有力。治宜攻下蛔虫,方用《金匮》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12~15g,丹皮9g,桃仁9g,冬瓜子30g,芒硝9g,乌梅20g,使君子10g,柴胡10g,元胡15g,槟榔15g,竹茹10g,黄芩10g,使用时注意,虫出痛缓便通则止。

      4 阳虚感寒,法宜温经散寒

      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胆胃不和,症见:往来寒热,胸闷食少,周身疼痛,中腹剧痛,呻吟不止,两手紧压按腹部,面色苍白,手足欠温,恶心呕吐,舌淡,脉弦迟,法宜温经散寒,安蛔止痛,方选乌头汤化裁:制川乌9g,桂枝9g,法半夏15g,白芍30~60g,黄芪30~50g,生姜9~12g,细辛5g,当归9g,川楝子10g,元胡15g,香附9g;使用方法:疼痛缓解,面转红润,手足转温则止,后用当归四逆汤加味调理。

      5 蛔死腹中,法宜驱蛔利胆

      蛔死胆中,胆腑疏泄失常,症见中上腹持续钝痛,阵发加剧,痛时大汗淋漓,弯腰曲背,辗转呻吟,坐卧不安,腹胀,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苔黄腻,脉弦数,肝胆B超提示可见胆道数条死蛔,治泻下驱蛔,疏肝利胆,自拟方驱蛔承气汤:槟榔30g,使君子30g,雷丸15g,大黄12g,芒硝10g,枳实30g,川厚朴9g,柴胡9g,金钱草50g,白芍60g,鸡内金15g,郁金20g,海金沙9g,黄芩12g,元胡10g,使用此法效果欠佳者,建议手术治疗。

    ↑上一篇:腹腔镜下脾切除手术的配合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56例总结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