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根管封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886次

    作者:洪军,卓峰,曹学伟

    作者单位:1 200060 上海,上海市静安老年医院骨科2 510120 广东广州,广东省中医院骨三科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封闭治疗的效果。方法 318例患者均在受累神经根用2%利多卡因2 ml+确炎松1 ml+生理盐水稀释进行了封闭治疗;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治疗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出现意外情况,3例患者因药液顺肌间隙浸润发生Horner征。总有效率80%,治疗前后患者疼痛及焦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根封闭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颈椎病,神经根型;根管;封闭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约占60%,是颈肩背臂痛常见原因之一,目前采用的牵引、手法等疗法,治疗时间长,效果不满意。我们自2005年8月~2006年12月采用神经根封闭治疗本病31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18例患者中,男143例(44.97%),女175例(55.03%),年龄:60岁以上30例,40~60岁125例,20~40岁 138例,20岁以下 25例,平均年龄为(45.73±0.79)岁。C5神经受压191例(60.06%),C6神经受压127例(39.94%),其中C5神经受压合并C6神经受压33例(10.38%)。

        1.2  纳入标准  (1)年龄18~65岁。(2)符合全国颈椎病专题会议制订的国内颈椎病分型和诊断标准中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3)治疗前2周没有服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药物。(4)血、尿常现及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正常。(5)受累神经根在C5或C6以及C5+C6。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标准者不纳入研究观察对象。(2)精神病患者及表达不清患者。(3)胸出口综合征所致的臂丛神经卡压症状者。(4)颈椎结核、肿瘤等。(5)并发较为严重的心、肝、肾、肺、脑等重要脏器疾病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6)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7)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对药物过敏者。(8)不能主动配合治疗或治疗不足1个月及资料不全不能评价疗效者。

        1.4  方法

        1.4.1  术前评估  焦虑评估:选用Zung[2]于1971年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封闭治疗前进行评估,实施者对SAS项目逐项进行讲解,由患者自行填写量表。或者由被试者按照患者表达协助填写。待患者完成后回收,按统一标准评分。疼痛评估: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测定,该法是用1条10 cm长的直尺或直线,左边注明0字样,右边注明10字样。0端为无痛,10端为剧烈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己疼痛强度找出在直尺或直线上的相应位置。然后,用尺量出疼痛强度数值即为疼痛强度评分。1个疗程后再次评估。

        1.4.2  治疗方法  患者坐位、头转向健侧,穿刺点定位:C5横突位于胸锁乳突肌与颈外浅静脉交叉顶端,相当于环状软骨上1.5 cm处。C6横突位于胸锁乳突肌外缘,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环状软骨平面延长线之交叉点深处的骨突起。C6神经根注射在注射的C6横突处皮肤用威尔碘常规消毒,用7号长针垂直刺入皮肤,深达横突,将针尖稍拔出,刺向前下方,出现患侧上肢放射感并传达至拇指、示指,证实为C6神经分布区,回抽针筒无回血后,可进行C6神经根注射;若作C5神经根注射时,针尖抵达C5横突后同样操作,出现患侧肩部及上臂外侧放射感则证实为C5神经分布区,回抽针筒无回血后进行注射。注射完毕后,拔针、敷料包扎伤口。注射后患肢有发热感,观察半小时有无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因药液顺肌间隙浸润可发生Horner征。注射治疗每周1次,每4次为1个疗程。

      1.4.3  药物组成  单处神经根注射时:2%利多卡因2 ml+确炎松1 ml用NS 7ml稀释。双侧或双处神经根注射时剂量加倍,每处注射10 ml药物。

        1.4.4  注意事项  (1)正确掌握进针部位,防止发生椎动脉刺伤;(2)防止刺穿肺尖导致气胸。(3)注射针不能随便移动,防止脊髓损伤。(4)注射治疗室要能备氧气及抢救设备(包括急救药品和气管插管器械)。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

        1.6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发生意外,未发生感染等并发症,3例患者因药液顺肌间隙浸润发生Horner征,休息后自行缓解,未做特殊处理。总有效率80%。治疗前后患者疼痛及焦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治疗前后焦虑与疼痛程度的比较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有三种学说、即:机械压迫学说、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和自身免疫学说。分析:(1)机械压迫学说:神经根对椎管内病变所导致的机械压迫较为敏感,压迫对于神经根可产生直接的机械效应和通过损害神经血供而产生间接效应[3]。周围神经在4 kPa压力下可造成轴流的变化;在26.7 kPa压力下可引起的变化是继发于神经营养供应的损害[4]。Haldeman认为受压引起的疼痛并不是直接损伤,而是由于对硬膜或炎症的刺激所至[5]。(2)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Franson等[6]认为根炎性疼痛的主要原因是炎症。非神经源性疼痛介质(如缓激肽、组胺等)和神经源性疼痛介质(如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r物质等)可以引起神经炎性反应[7,8]。(3)自身免疫学说:细胞免疫反应可通过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或白细胞游动抑制试验而测知[9]。而神经炎症主要表现为疼痛,以上学说为神经根封闭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长期的疼痛往往造成患者的焦虑状态,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呈正相关,缓解疼痛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状态。通过该临床研究再次证明了缓解疼痛对患者的心理状况有显著的改善,治疗前后的S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

        确炎松是一种消炎作用较强的合成皮质类固醇激素。能防止结缔组织增生,降低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造成的组织水肿,抑制组胺和其他炎性物质的形成和释放,改善微循环,减轻细胞损伤。利多卡因的作用为止痛和神经定位,且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致炎物质的代谢。生理盐水可稀释炎症因子的浓度,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并可提高利多卡因的时效,使症状迅速缓解。

        总之,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因其症状明显,疼痛剧烈,所以一般的保守治疗通常不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病人症状,减轻其痛苦,而神经根封闭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病变区域,具有创伤小、起效快、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康复时间短及治疗费用少等优点,有利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9.

    2 Zung WW.A rating instrument for anxiety disorders.Psychosomatics,1971,12:371-379.

    3 Sunderland S.Anatomical Perivertebral influences on the intervertebral foremen.The Research status of spinal Manipulative therapy USA,1993,129.

    4 Olmarker K,Rydevik B.Pathophysiology of sciatica.Orthop Clin Am,1991,22:223.

    5 Olmarker K,Ryderik B,Hamason T,et al.Edema formation in spinal nerve roots induced by experimented graded compression spine,1989,14:579.

    6 Franson R,Sall J,Sall JA,et al.Human disc phospholipase A2 is inflammatory.Spine,1992,17(6):129.

    7 吴明光.新型长效镇痛药辣椒碱研究进展.中国新药杂志,1994,3(4):11.

    8 Noble T,Furcaud S,Roques Bp.Inhibition of the exkephalinmetabolizing enzymes by the first systematically active mixed inhibitor produgh RB101 induces Potent analgesic response in mice and rats.J pharmacol Exp Ther,1992,261:181.

    9 Ader R,Kely K,Moynihan JA,et al.Conditioned enhancement of antibody production using antigen as the unconditioned stimulus.Brain Behav Imrmun,1993,7:334.

    ↑上一篇:颈椎损伤、脊椎休克伴高位截瘫患者1例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青少年型电脑颈椎退变X线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