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耳鼻咽喉科学》

    右侧鼻旁牙源性瘘道误诊1例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892次

    作者:刘小英,王加义,邓翔宇

    【关键词】  ,鼻旁瘘管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72岁,农民,因发现右侧鼻旁包块伴溃烂6个月于2006年10月23日来我科就诊。6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部鼻翼旁包块,略疼痛、压痛,轻微痒感,搔抓后出现表面溃烂及少许脓性分泌物,包块缓慢生长,未诊治。无外伤、手术史。查见右侧面部鼻翼旁一包块略突出于表面,颜色接近周围组织,表面溃烂,与周围皮肤无明显界限。包块触及约1.5 cm×1.5 cm大小,较硬,与皮肤粘连紧密,不能活动,无压痛,挤压包块时无溢液。鼻部检查未见异常;口腔内多处残根,无叩痛,牙龈未见包块及溢脓;颈部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压痛。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好,常规体检未见异常。初步诊断:右侧鼻旁基底细胞癌。建议取活检明确诊断后手术切除,但患者拒绝取活检,要求直接手术摘除。手术程序:常规面部消毒,包块周围2%利多卡因1‰肾上腺素局部浸润麻醉,沿皮纹方向行梭形切口切开皮肤,分离皮下时见皮下组织色泽同正常组织,包块底部一管状结构,穿刺至中央有落空感,注入液体后从包块皮肤面中央溢出,伴极少脓性分泌物,仔细检查见溃烂中央一管状组织直穿入上颌骨内。追问病史:患者反复右上前牙痛3年,因口内多处残根反复疼痛未引起重视,未治疗。6个月前右侧面部包块出现后牙痛缓解。紧贴上颌骨面剪断管状组织,缝合切口,口服抗生素7天。术后牙片提示根尖低密度区;病理检查:送检组织为慢性化脓性病变并瘘道形成。术后切口一期愈合5天拆线,未扪及包块和压痛。于口腔科行根管治疗15天后痊愈,至今3个月复查无复发。

        2   误诊分析

        (1)患者为老年女性、农民、文盲,汇报病史时因牙痛病史20余年,口内多处残根,自认为牙痛与本病无关,故隐瞒牙痛病史。(2)患者生活于边远山区农村,医疗技术、设备匮乏,未经正规治疗。(3)患者长期搔抓皮肤引起瘘道口周围皮肤溃烂,变硬,不易查见瘘口。(4)患者长期自服抗菌药物,查体时挤压包块无溢液。(5)未到口腔科行专科检查。(6)术前患者拒绝取活检。

        3   讨论

        瘘管为耳科常见病[1],且大多为先天性,是第一鳃沟在胚胎期融合不全造成的遗迹,极少数为外伤或感染后遗留。瘘口常位于耳轮脚前,一般无症状,可查见小孔,偶于挤压时可有少许黏液或皮脂样物从瘘口溢出,感染时局部可肿痛或化脓,挤压时瘘口多有溢脓,若反复化脓感染者局部可形成脓漏或瘢痕。

        鼻旁瘘管较少见,可由外伤、手术或感染等引起,患者一般都有明确的外伤、手术史或长期牙痛病史,多就诊于口腔科和整形科,口腔书籍杂志上多有记载[2]。查体时一般可见口周有小瘘口,挤压时瘘口溢液或者是瘘口中有毛发生长,感染时可有红肿疼痛或流脓,诊断一般不难。瘘口周因痒感引起搔抓溃烂者极其少见,糜烂的皮肤出血结痂后颜色变黑且容易遮盖瘘口,很容易误诊为面部恶性肿瘤,故要引起广大耳鼻咽喉科医师重视。术后根管治疗与瘘管摘除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耳鼻咽喉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

        2   郑麟,张震康,俞光岩.实用口腔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

       作者单位: 621703 四川江油,中国燃汽涡轮研究院职工医院

    ↑上一篇:儿童口咽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
    ↓下一篇:心理干预对鼻内镜术后疼痛护理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