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耳鼻咽喉科学》

    鼻源性头痛的诊断及内镜治疗

    发表时间:2009-06-19  浏览次数:1013次

    作者:郝玉川,王慧勤

    【摘要】  目的  研究无鼻内症状的鼻源性头痛原因的诊断要点和鼻内镜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37例无鼻内症状的鼻源性头痛患者进行CT、鼻内镜检查和1%地卡因及1%麻黄素试验明确诊断,根据患者的具体解剖变异不同,实行相应的手术方式,解除鼻内接触点。结果  37例患者随访6个月,有效率100%。结论  对确诊为鼻内接触性头痛的患者,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将可能的病因真正地解除,但又要防止盲目地扩大手术范围,过分损伤正常组织,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鼻源性头痛;接触点;内镜

            鼻源性头痛的原因有很多,如鼻窦炎、鼻息肉、鼻腔和鼻窦的新生物等都可以引起头痛,有明显的鼻部症状,临床医生诊断不难。在临床上有部分由鼻内因素引起头痛的患者由于鼻部的症状不明显,常被临床医生诊断为偏头痛或丛集性头痛,结果在使用药物治疗时效果不佳。根据笔者的经验选择37例类似的患者,进行鼻内镜的手术治疗,以探讨鼻部症状不明显的鼻源性头痛的诊断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5年11月,我科收治了37例头痛的患者,男21例,女16例;年龄17~47岁,平均36岁;病程1~10年,平均3年。头痛平均每月发作13例,持续时间15h,疼痛的程度为影响工作、学习及休息;头痛位于一侧26例,双侧11例;头痛位于前额21例,顶部9例;眼眶上3例;无固定部位4例。头痛是唯一症状,无鼻塞、流涕、鼻出血等鼻部的不适,大多数患者先到内科就诊检查已排除头痛及血管病变,鼻窦CT检查排除鼻窦炎及鼻腔鼻窦的占位性病变。所有患者均在内科诊治6个月以上效果欠佳。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结果证明:鼻中隔和中鼻甲接触,鼻中隔和下鼻甲接触,中鼻甲反张,泡样中鼻甲,筛泡过度气化均存在于头痛严重的一侧。用1%地卡因加1%麻黄素的棉片在患者头痛发作时在鼻内镜的直视下置于鼻内接触点,30s后头痛逐渐缓解为阳性,可诊断为鼻源性头痛,对明确诊断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1.2  方法  37例患者均在局麻加神经镇痛麻醉下行鼻内镜手术,术式的选择根据鼻窦CT和鼻内镜的检查而定,其中15例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鼻中隔矫正术加中鼻甲整形术8例,单纯的筛窦切除术7例,鼻中隔矫正术加筛窦切除术7例,具体手术方法总结如下。

      1.2.1  鼻中隔手术  切开中隔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切口为“L”型,分离黏骨膜在偏曲的软骨处切开软骨剥离对侧软骨膜取出弯曲的骨和软骨检查鼻内无接触点,缝合切口。

      1.2.2  筛窦切除术  切除钩突咬除筛泡切除鼻丘气房,必要的患者开放前筛。

      1.2.3  中鼻甲部分切除术  用中鼻甲剪纵型切开中鼻甲,切除中鼻甲垂直外侧部分,并将剩余中鼻甲向外侧部分骨折。手术的结果达到解除鼻内接触点。术后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48h取出,冲洗鼻腔3个月。

      2  结果

      头痛的症状完全消失34例,头痛症状明显减轻3例,有效率为100%,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

      3  讨论[1,2]

      鼻源性头痛的原因有很多,如鼻窦炎、鼻息肉、鼻内肿物等,除头痛外有明显的鼻部症状,诊断较容易,但对于鼻中隔和中鼻甲接触、泡性中鼻甲、筛泡肥大等原因所引起的头痛,因为没有鼻部的症状往往被误诊。随着鼻内镜外科学的发展及鼻窦CT在临床的应用,对鼻源性头痛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明显的提高,关键是医生对鼻源性头痛的认识。

      早在1888年,ROE就提出鼻内病理或解剖上的异常可以成为头痛的扣机点。STAMBERG(1988年)提出鼻内黏膜的接触点通过释放P物质引起头痛,鼻内接触性头痛正是由于存在鼻内接触点,通过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或释放P物质引起各种形式的头痛,P物质是一种神经肽,有强烈的扩血管作用,有些因素如冷热、中毒、感染、机械刺激等均可刺激鼻黏膜释放P物质。

     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主要有4点:(1)鼻窦CT检查可见中隔高位偏曲和中鼻甲相贴,有泡性中鼻甲,筛泡肥大。(2)鼻内镜检查鼻内有接触点。(3)地卡因试验阳性。(4)手术治疗的关键是解除鼻内接触点。

      对确诊为鼻内接触性头痛的患者,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将可能的病因真正地解除,但又要防止盲目地扩大手术范围,过分损伤正常组织,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姚良忠.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内接触性头痛.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9(14):656-657.

      2  Clerico DM.Pneumatized superior turbinate as a cause of referrd migraioe headache.Laryngoscoe,1996,106:874-879.

    ↑上一篇:闭合式鼓室成形术
    ↓下一篇:颌面部肿瘤术后急性危重并发症的诊疗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