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其他》

    乌司他丁对蜂蜇伤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预防及治疗作用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4-01-15  浏览次数:1161次

    乌司他丁是一种非特异性蛋白酶抑制剂,具有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1]。本研究旨在探讨乌司他丁对蜂蜇伤中毒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预防及治疗作用。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蜂蜇伤中毒患者38例,其中男14例,女24例,既往无心脏、肝脏、肺部及血液系统等基础病史。所有 患者均符合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标准[2]。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9),其中男6例,女13例,平均年龄(34.1±12.5)岁;对照组(n= 19) ,其中男8例,女11例,平均年龄(33.8±11.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 见表1。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的比较组别年龄(x±s,岁)性别(男/女,例)体重(x±s,kg)治疗组34.1±12.5   6/1358.3±9.7对照组33.8±11.7   8/1156.8±10.4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肥皂水清洗蜇伤处,糖皮质激素,并根据合并损伤脏器不同给予血液净化,保护肝功能、营养心肌、控制消化道出血、防治DIC等治 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10万IU溶于5%GS250 ml中静脉滴注,8 h/次,连续7 d。1.3观察指标1.3.1临床指标:两组患者监测治疗前、治疗后3 d、7 d的体温(T)、心率(HR)、呼吸频率(RR)、白细胞计数(WBC)变化。体温监测记录每天的最高体温,心率、呼吸数值记录为清晨空腹时数值,白细胞检测为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1.3.2实验室指标: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后抽取静脉血。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试剂盒购自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操作按说明书进行。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组内比较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 两组治疗前后T、HR、RR、WBC比较:治疗前T、HR,RR、WBC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7 d后,治疗组的全身炎性反应指标(T、HR、RR、WBC)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详 见表2。表2两组治疗前后T、HR、RR、WBC比较(x±s)组别时间 T(℃)   HR(次/min) RR(次/min) WBC(×109/L) 治疗组治疗前38.5±0.3103.2±8.4 24.8±2.715.9±2.7治疗3 d37.4±0.590.8±7.620.2±1.812.4±1.3治疗7 d36.8±0.680.4±8.817.8±2.39.6±3.2对照组治疗前38.7±0.4104.6±9.125.1±2.615.6±2.5治疗3 d38.3±0.398.1±8.323.7±2.115.2±2.8治疗7 d37.3±0.483.5±6.718.2±3.410.7±3.72.2 两组3 d、7 d的外周血TNF-α、IL-6、Il-8比较:治疗前TNF-α、IL-6及IL-8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 疗组治疗后第3天、7天的外周血TNF-α、IL-6及IL-8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同一时段的对照组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3治疗组与对照组3 d、7 d的外周血TNF-α、IL-6、Il-8比较(x±s)组别 时间  TNF-α(pg/ml) IL-6(pg/ml)   IL-8(pg/ml)治疗组 治疗前76.3±19.467.2±6.758.8±10.2 治疗3 d42.4±8.732.5±4.230.6±3.8 治疗7 d21.6±3.914.7±7.313.8±3.3对照组 治疗前72.5±21.364.8±5.255.1±8.5 治疗3 d53.4±7.948.6±6.841.5±5.4 治疗7 d32.8±5.627.9±4.623.4±3.33讨论  蜂毒成分 复杂,主要成分为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蜂毒肽、蜂毒明肽和其他炎性介质。蜂毒入血后可引起溶血、急性肾衰竭、肝脏损害、心脏 损害、呼吸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蜂蜇伤中毒患者血浆中TNF-α、IL-6及IL-8等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升高,而且与中毒程度成正相关。高水平的炎性因子能诱导内皮细胞损伤,多种炎性细胞活化,能促进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氧自由基、炎性递质,使得炎性反应更加激烈,形 成级联反应和恶性循环,引发组织器官损伤。可见过度的炎性反应协同参与了蜂蜇伤中毒的发病、发展及预后,及时控制全身炎性反应是这些患者治疗成败的关键。   乌司他丁治疗组三种炎性因子TNF-α、IL-6、IL-8水平在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表明乌司他丁可能通过下调促炎因子水平,避免早期出现过度的炎性 反应,较早地阻断SIRS向MODS的发展,降低MODS的发生率。故乌司他丁是治疗蜂蛰伤中毒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4参考文献[1]蔡军,李定刚.乌司他丁的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3,12(4):106.[2]The ACCP/SCCM ConsensusConference Committee.Definition for sepsis and organ failure and guidelines forthe use of innovative therapies in sepsis[J].Chest,1992,101(6):1644.

     

    ↑上一篇: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ICU危重患者镇静效果观察
    ↓下一篇:陈汤加味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浊阻肺型临床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