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血液病学》

溶血对果糖胺测定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13  浏览次数:970次

血清中白蛋白能与葡萄糖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形成高分子酮胺结构的果糖胺(FRUC),即糖化血清蛋白(GSP)。果糖胺的浓度与血糖水平正相关,其测定不受血糖的影响。同时,果糖胺能反映短期内血糖的平均水平,为临床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因此,果糖胺的检测已成为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由于目前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和仪器的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致使实验室检查的大部分项目在遇到溶血、脂血、黄疸等异常标本时,仪器不能自动排除干扰而导致实验室检查大部分的项目失准。笔者主要探讨人为造成的标本溶血是否会对果糖胺测定造成影响。意在明确在溶血情况下测定的果糖胺结果是否会受到干扰而失准。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选取到我院体检的健康成年人血清216例,要求体检者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及各项指标基本正常,无服用降糖药物史、无黄疸、无溶血、无高脂血症。

1.2仪器和试剂:仪器使用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生化试剂使用罗氏公司配套的果糖胺试剂盒。检验操作过程严格按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及检验科实验室制定的SOP文件执行。

1.3检测方法:清晨抽取体检者静脉血3~4 ml于无抗凝剂试管中,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分离血清,检测每份标本中果糖胺的含量。然后使用玻璃棒随机搅拌试管中的血块,造成溶血并测定血清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根据肉眼观察溶血程度及血红蛋白的测定值不同分为三组:轻度溶血组(血红蛋白1.0~2.0 g/L)77例、中度溶血组(血红蛋白4.0~7.5 g/L)64例、重度溶血组(血红蛋白10~18 g/L)75例,再分别测定各组所有血清果糖胺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检测应尽快完成,以免出现其他原因导致的结果异常[1]。

1.4统计学处理:对每1份标本在溶血前后各测定1次果糖胺数据,对比溶血前与不同程度溶血后各组数据的差异。试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未溶血前对照组与人为轻度溶血组和中度溶血组之间的血清FMN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重度溶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果糖胺是反映患者短期内平均血糖水平的检测指标,其浓度与血糖水平正相关,并相对保持稳定。当血液标本发生不同程度溶血时,会对果糖胺的测定产生影响,其原因在于果糖胺法是利用果糖胺在碱性条件下能被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生成紫色物质,生成的紫色物在546 nm处有最大吸收峰,可做比色测定[2],从而得出血清中果糖胺的含量。有的仪器采用单波长测定,其易受标本溶血、黄疸、脂浊等因素的干扰,而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是采用双波长测定,其测出的是主波长和副波长的吸光度的差值。这样对于轻度和中度溶血的干扰,可以通过副波长的修正减少消除非特异性光吸收的干扰。但当标本严重溶血时,反应杯中反应混合物的色度对比色分析干扰较大,影响仪器光电部分的敏感性,导致果糖胺测定失准。因此,为了能准确反映血清果糖胺的含量,应当严格避免标本溶血,以免造成假性结果。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轻度溶血对果糖胺的测定结果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着溶血程度加重,血清颜色加深,果糖胺测定值明显高于溶血前(P<0.05)。故标本溶血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果糖胺含量的测定。因此,尽量排除和避免溶血因素的干扰,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才能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无误的检测数据。

4参考文献

[1]毛小君.浅谈临床血清标本溶血对自动生化仪检验结果的影响[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1):93.

[2]赵海燕,吴爱红,梁玉江.中生糖化血清蛋白试剂盒的抗干扰性能评价[J].河北医药,2009,31(17):11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