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内科学其他学科》

八正散治疗尿石病58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1-12  浏览次数:846次

八正散治疗尿石病58例疗效观察作者:宋安华    【关键词】  泌尿系结石病  Treatment of58patients with urinary stones syndromes by using traditional medicine-Bazhengsan.SONG An-hua.(The clinic of Guangzhou Zhujiang Brewery Company Co.Ltd.,Guangzhou510308,Guang-dong,P.R.China)  泌尿系结石病,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结石,属中医“砂淋”、“石淋”、“血淋”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症突见小便频数短,滴沥刺痛,上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甚则剧痛难忍、或伴呕吐、血尿、低热 [1] 。我们运用古方八正散辩证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1990年8月~2005年8月治疗58例尿石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58例中,男性37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42.3岁。其中16~30岁15例;31~50岁20例;50~73岁23例。  1.1.2 结石情况 肾结石32例,其中多发性肾结石14例;单侧肾结石18例;输尿管结石17例;膀胱结石9例。最大结石约2.5cm×1.3cm,最小结石约0.3cm×0.3cm。  1.1.3 诊断依据 ①所有病人均有典型或不典型的临床表现;②全部病例经B超及泌尿系摄片确诊,部分病人做静脉肾盂造影;③治疗后有结石排出。  1.1.4 辩证分型 膀胱湿热型 反复发作,小便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少,小腹拘急胀痛,或腰痛拒按,发热恶寒,舌质红、苔黄,脉弱数。    气滞血瘀型 以气滞为主者,症见腰或侧腹胀痛,舌质红、苔薄,脉弦。以血瘀为主者,症见痛势较剧,痛处不移,拒按,甚则青紫,大汗淋漓,伴肉眼血尿,舌质青暗、舌苔薄黄,脉弦或涩。    肾阴虚型 结石久停,邪热久郁,真阴亏损,头晕耳鸣,神疲乏力,失眠盗汗,心悸气短,舌红苔少,脉细数。    肾阳虚型 结石久留,肾阳虚衰,腰疼膝冷,自汗畏寒,面色白,舌淡苔少,脉细弱。  1.2 方法  1.2.1 治疗 以八正散为基础方剂辩证化裁治疗,药物组成:本通10g、车前子10g、芦蓄15g、瞿麦15g、滑石30g、甘草梢10g、大黄6g(后下)、山栀10g、金钱草30g、海金砂20g。膀胱湿热型加银花20g、紫花地丁20g;气血滞瘀型加郁金15g、三棱10g、川栋子10g、大小蓟各10g;肾阴虚型加生地20g、麦冬15g;肾阳虚 型加北芪30g、仙灵脾15g。每天一剂,水煎服,1个月为一疗程,3个月为总疗程。治疗期间嘱病人多渴水,配合正确的叩肾及跳跃法,以利排石。凡有并发感染者,用抗生素治疗,痛甚者肌注654-2或定痉灵解痉止痛。  1.2.2 疗效标准 治愈:结石排出,症状完全消失,X线腹平片或B超检查结石阴影消失。有效:X线拍片或B超检查结石面积缩小40%或结石下降一个椎体以上。无效:经3个疗程治疗结石无变化。2 结果  本组58例中治愈36例,占62.1%,有效9例,占15.5%,无效13例,占22.4%,总有效率77.6%。在治愈病例中,收集到结石64粒,其中肾结石41粒,输尿管结石15粒,膀胱结石8粒,最大结石1.0cm×0.8cm,最小结石0.3cm×0.3cm。3 病案举例  苏某某,男性,55岁,工人。1996年5月16日因腹痛阵发性加剧在广东省某医院拍片提示为左输尿管下段结石1.5cm×0.6cm。症见:面色苍白,左腰及左少腹隐痛,小便赤黄而灼痛,无明显尿频、尿急,伴畏寒,肢冷,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草酸钙结晶(++)。西医诊断:肾绞痛,泌尿系结石。中医诊断为“石淋”。辩证为膀胱气化不利,湿热蕴结下蕉。治宜清热化湿,利水通淋,拟用八正散加味。处方:本通10g、车前子10g、艹扁蓄15g、瞿麦15g、滑石30g、甘草梢10g、大黄6g(后下)、山栀10g、金钱草30g、海金砂30g、银花20g、郁金15g。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0剂,于5月26日晨排出0.8cm×0.6cm的结石一粒,质脆易碎。药初见效,继服上方10d,于6月6日又排出黄豆大小结石一粒,腰腹痛症减,后再服上方去木通、大黄,加北芪20g、党参20g,连服20余剂,无结石排出,腹腰隐痛完全消失,腹平片复查报告:肾、输尿管、膀胱未见结石阴影,痊愈。4 讨论  泌尿结石简称尿石病,属中医淋证中的“砂淋”、“石淋”、“血淋”和“腰痛”等范畴。祖国医学对尿石病的病理有深刻的认识,《丹溪心法》指出:“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医宗必读》更明确谈到“石淋者,有如沙石,膀胱蓄热而成,正如汤瓶久在火中,底结白碱也”。《中藏经》亦有“砂者……虚伤真气,邪热渐深,结聚成砂。又如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之类”之说。由此可见,本病由于热积膀胱,又加饮食不当,多吃肥甘厚味致湿热积于下蕉,尿液受其煎熬,尿中杂质结为砂石;或因膀胱气化不利,湿热交蒸,煎熬成石;或因命门火衰,肾阳式微,虚寒化生,寒凝成石;或因情志失调,气滞血瘀,气机不利,不通成石;若热盛伤络,迫血妄行,小便涩痛有血则为血淋。故此,尿石病病在膀胱和肾,其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下蕉,导致膀胱气化不利。  中医文献对尿石病的治疗,亦有较多阐述。叶天士认为“治淋之法,实者宜通水道,虚者调养中州,若虚实相兼,又有益脏通腑之法”。《景岳全书》亦有“治淋之法,大都与治浊相同,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之说。这说明古人治尿石症是从整体考虑,不拘于一方一药,现代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多采用辩证论治分型 [2] 。  我们将该症分为膀胱湿热型、气滞血瘀型、肾阴虚型、肾阳虚型等4型,较符合临床实际,亦易辩别掌握。总之,根据上述4种分型,采用清热利湿、通淋化石、行气导滞、活血化瘀、滋补肾虚等疗法,须合并运用,各有偏重,如通淋与行气并用,补虚与化石齐行,行气活血化瘀并施,肾阴虚以滋阴为主,肾阳虚以健运为上 [3] 。以通淋化石为主,辩证施治,根据分型,加减药物,颇有实效。  我们首选方剂为八正散辩证化裁,常用药有木通、艹扁蓄、瞿麦、车前子、滑石以通淋利湿,大黄、山栀、甘草梢以清热泻火,金钱草、海金砂利水通淋。以上诸药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淋排石之功效。参考文献: [1]张伯叟.中医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33. [2]李慕娴.石淋的辩证体会[J].新中医,1994,(4):58. [3]张功安,梁颂名.三甲四金汤治疗泌尿系结石56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1994,(12):2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