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泌尿系畸形的超声诊断
发表时间:2009-12-16 浏览次数:788次
先天性泌尿系畸形的超声诊断作者:史怀民,张继红 【关键词】 泌尿系 先天性泌尿系畸形在临床工作中并非少见,本文总结了先天性泌尿系畸形35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患者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6~81岁,平均31岁。其中11例患者因肾区、输尿管走行部位或下腹部不适就诊;4例患者因尿不尽或2次排尿就诊;20例患者无明显不适,在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 1.2 仪器 使用仪器为GE Vivid 3、Aloka SSD-900型及SDL-31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0MHz、3.5MHz。 1.3 方法 患者常规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及右侧卧位,在膀胱适度充盈条件下扫查。注意观察双肾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回声,双侧输尿管的走形及回声,膀胱及周围情况等。发现膀胱周围有无回声光团时,仔细寻找无回声光团与膀胱之间有无交通口及内部回声情况等。2 结果 本组35例患者中,肾囊性占位9例;单侧肾缺如5例,其中左侧肾缺如3例,右侧肾缺如2例;异位肾3例,其中右肾移位至右侧膈下1例,左肾移位至脊柱右侧1例,右肾移位至右侧髂窝1例;输尿管狭窄3例;输尿管走行迂曲1例(图1);输尿管囊肿8例;膀胱憩室6例。3 讨论 单侧肾缺如又称孤立肾,是由于中肾管分化过程中一侧输尿管未发生所致。患者一侧肾缺如,同时输尿管亦缺如[1]。超声检查时,除在患侧未能探及肾脏外,对侧肾往往增大[2]。 异位肾是因为肾血管的位置异常,使肾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能上升到正常位置,而出现在髂腰部、盆腔或对侧,极少数异位肾穿过横膈进入胸腔。异位肾常发生积水和结石[1]。本组3例异位肾中,右肾移位至右侧膈下者并发肾结石及积水。右肾移位至右侧髂窝者,并发肾积水。手术证明该患者同时合并右侧残角子宫及右侧卵巢缺如。左肾移位至脊柱右侧者,位置较右肾低。其上极位于右肾下极的下内侧,体积较右肾明显缩小,但结构清晰,回声正常。 输尿管狭窄不多见,本组仅见3例,均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声像图上见肾脏重度积水,实质变薄,而输尿管无扩张。 输尿管囊肿是输尿管末端的先天性囊性扩张,囊肿外层覆盖膀胱黏膜,内层衬输尿管黏膜,中间为薄弱的肌纤维和结缔组织,狭窄的输尿管口即位于囊肿壁上。其起因是胚胎发育期输尿管芽成管延迟或不完全,导致输尿管芽在与尿生殖窦沟通之前形成不同程度的狭窄和扩张;或因输尿管壁纤维支持结构薄弱而扩张[1]。输尿管囊肿可单侧或双侧发病。本组8例输尿管囊肿均为单侧,吴艺[3]报道1例双侧先天性输尿管囊肿。超声检查时,本组7例在膀胱三角区出现圆形囊肿,1例呈类三角形,当输尿管喷尿时,彩色多普勒可见红色尿柱沿输尿管喷向囊肿内(图2),排尿后,囊肿体积明显缩小。本组8例中,1例输尿管囊肿内并发结石,合并同侧肾、输尿管积水。手术治疗后复查,积水消失。 由于膀胱壁存在先天性局限性薄弱部位,在膀胱内压作用下膀胱壁从分离的逼尿肌束之间突出而形成憩室,可伴有或不伴有下尿路梗阻,憩室的形成与膀胱壁肌纤维排列异常有关[1]。声像图上,于膀胱的侧方、后方或上方见到另外有液性暗区,紧靠膀胱,呈椭圆形或圆形,壁薄、光滑,颇像囊肿。液性区的大小、数目不一。有憩室口与膀胱相通。在检查膀胱憩室时,除注意憩室的数目、憩室口的位置外,还要注意憩室内有无结石及肿瘤。本组中有2例于憩室内见到强回声伴有声影,且随体位改变向重力方向移动,手术证实为憩室内结石。本组中1例于憩室内见到实性光团,手术、病理证实为憩室内膀胱癌。 先天性泌尿系畸形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见到,超声检查对部分疾病具有确诊价值,熟练掌握其声像图特征,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参考文献】 1 石美鑫.实用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28-2339. 2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122-1207. 3 吴艺.B超诊断先天性输尿管末端膨大2例.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2,8(5):33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