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12-31 浏览次数:543次
作者:张道广 作者单位:河南项城市中医院 项城 466200
【摘要】目的 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近8年来我院收治的12例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误诊3例,分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消化性溃疡和出血性胃炎,但均在入院1周内确诊,给予抗组胺类药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配合抑酸剂和保护胃黏膜制剂治疗,全部治愈。结论 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上虽不多见,但由于部分患者在皮疹出现之前往往以消化道症状为主,易发生误诊,对于腹痛患者鉴别诊断时,应早期进行内镜检查,以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
【关键词】 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分析
200101~200901我院共收治腹型过敏性紫癜12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40岁。12例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持续性腹痛伴恶心。腹痛位于中上腹者4例,脐周围者4例,右下腹者2例,满腹疼痛者2例。7例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物中含血液1例,血样大便1例,发热2例,体温38.5℃左右。检查:10例腹痛处有深压痛,无肌紧张。1例右下腹麦氏点处有压痛、反弊痛和肌紧张。全部病例住院后均出现双小腿对称性点状出血点,分别发生腹痛后1~7d。本组有3例在双下肢出现出血点之前分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急性出血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但均发现小腿出血点后及时确诊,未发生延误治疗情况。
1.2 胃镜检查 12例十二指肠球部均有程度不等的黏膜片状水肿、糜烂、出血及浅表性溃疡。10例胃黏膜轻度充血水肿,2例胃黏膜下出血。9例幽门螺杆菌(HP)检测阳性。1例便血者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结肠内有暗红色内容物,结、直肠黏膜亦有程度不等的片状充血、水肿、糜烂、出血。
1.3 治疗 腹型过敏性紫癜确诊后即给予抗组胺类药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辅以抑酸剂和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及抗HP药物治疗。
2 结果
本组病例未发生误诊为外科急腹症而行手术的病例,全部病例均在上述治疗后症状和体征逐步消失,治愈率为100%。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为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因为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使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造成血液外渗,产生紫癜、黏膜及某些脏器出血,也可以同时伴发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等其他过敏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坏死性小动脉炎。胃肠道、肾及关节腔等部位的小血管亦常被累及。临床上主要有6种类型即:单纯型(紫癜型)、腹型(Henoch型)、关节型、肾型、混合型及其他类型。腹型临床上并非罕见,主要表现除皮肤紫癜外,因消化道黏膜及脏层腹膜毛细血管发生病变而产生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和体征,如恶心、呕吐、腹泻和消化道出血等。但腹痛表现最为突出,多位于脐周、下腹或全腹,常为阵发性绞痛。临床上不乏病例因腹肌紧张、明显触痛、肠鸣音亢进而误诊为外科急腹症[1],甚至手术探查。约14%的过敏性紫瘫患者消化道症状及腹痛发生在皮疹出现之前,是造成误诊、误治的主要原因。本组中有3例分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消化性溃疡和出血性胃炎,所幸的是在皮疹出现后能及时确诊,未发生延误治疗。
本病的诊断要点:发病前1~3周有低热、咽痛、全身乏力或上呼吸道感染史。典型的四肢皮肤紫瘫伴腹痛、关节痛及血尿。血小板计数、功能及凝血相关检查正常,还需排除其他原因所引的紫癜。本组全部病例均在入院后行胃镜检查,均发现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有程度不等的病变。病变的主要特点:黏膜片状水肿、糜烂、出血及浅表溃疡形成。陈忠华等[2]报道,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胃肠黏膜损害表现较为独特,散在或广泛片状糜烂、出血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略高出黏膜表面,病灶之间黏膜水肿,出血严重者可形成大血泡,以浅表多发溃疡形成为主,不同于消化性溃疡。因此,对于腹型患者鉴别诊断时,应尽早胃镜检查,以防误诊、误治。
本组12例进行HP检测,9例阳性,能否作为一个诊断依据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病的疗效相当满意,主要方法为:(1)找到并消除致病诱因。(2)抗组胺药(如扑尔敏等)及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如维生素C等)。(3)糖皮质激素药物(如地塞米松等)。本病程一般在半月左右,多数预后较好,只有少数肾型患者预后较差,可能转变为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 陆再荣,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46647.
[2] 陈忠华.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及内镜特点[J].实用全科杂志,2006,4(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