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血液病学》

血小板参数测定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1-11-07  浏览次数:471次

  作者:聂文英,陈丽慧,赵书青  作者单位:晋城市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研究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日本东亚公司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网织血小板比率(IPF)等多参数的检测。结果:免疫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ITP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组(DIC组)的MPV,IP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 有显著性(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组(AA组)与对照组比较MPV略有减低,IPF 略有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性血小板减少组MPV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P<0.05),假性血小板减少组IP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综合分析MPV与IPF可评价血小板减少时骨髓的功能状态,可作为一个鉴别 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判断的良好初筛指标。

  【关键词】 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减少疾病,临床应用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的不断更新换代,在测外周血的同时可获得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网织血小板比率(IPF)等多种参数值。IPF是由血液分析仪用核酸荧光染色所得到的新检测指标,是临床应用的最新参数。本文应用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检测MPV和IPF进行综合分析,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初步诊断提供重要信息,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住院和门诊确诊的初诊患者66 例,男24 例,女42 例,平均年龄27.5 岁。其中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6 例(ITP组),再生障碍性贫血10 例(AA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5 例(DIC组),均符合张之南血液病诊断标准[1],假性血小板减少5 例(假性血小板减少组,血涂片复核后证实)。选择体检中心体检正常且无血液病家族史和既往史的正常人50 例(对照组),年龄18~45 岁,平均年龄28.5 岁。

  1.2 仪器与试剂

  日本东亚公司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试剂由东亚公司提供的配套试剂。仪器定期校正,每次测试前先按规定做室内质控,质控合格后再行标本检测。

  1.3 方法

  实验者须早晨空腹采静脉血2 mL于血常规管(EDTA-K2)内,颠倒混匀8次,采集后放置室温,4 h内完成计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均以x-±s表示,显著性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ITP组、DIC组的MPV和IP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A组MPV比对照组略有减低,IPF略有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性血小板减少组MP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IP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网织血小板是未成熟血小板的高荧光血小板(RP),RP与正常血小板相比,含少量的mRNA,体积较大,活性较强。血小板成熟过程中mRNA逐渐消失,体积逐渐变小。RP是骨髓新近释放入外周的血小板,IPF类似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故可反映骨髓增生状态、血小板更新速度和细胞动力学变化。当骨髓造血功能良好时,外周血血小板破坏增加,IPF增高,骨髓抑制时IPF减低,因此MPV和IPF的检测能评估血小板的生成情况,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研究显示ITP组、DIC组的MPV和IP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这是由于ITP患者体内存在的抗自身抗体PAIg,可以通过该抗体的Fab段与血小板特异抗原相结合,增强调理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其暴露的Fc段则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的Fc受体相结合,致使血小板被吞噬破坏,导致外周血中的血小板破坏过多。而DIC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减低,新生的RP增加,MPV增大,与文献[2]报道一致。

  本文显示AA组MPV与对照组比较略有减低,IPF略有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3]报道一致。这是因为AA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严重受损,代偿受限甚至衰竭,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减少,新生血小板减少,导致血小板生成障碍,从而MPV值减低。术中研究发现血小板愈低的患者,MPV值愈减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假性血小板减少组MP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IP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由于个体血浆中存在一种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凝集素,而引起血小板之间、血小板与白细胞之间的血小板体外聚集,导致细胞仪的错误识别,出现MPV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以前判断血小板减低的病因靠骨髓穿刺观察巨核细胞形态来判断血小板生成状况,但骨髓穿刺检查为侵入性,较痛苦,患者依从性差,有严重出血倾向时不宜做此项检查,这种情况下更加难以对血小板减低的病因作出判断。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的使用,血小板参数在临床应用逐渐广泛,检测MPV与IPF同样可评价血小板减少时骨髓的功能状态,且检测方法简便,取材容易,笔者认为MPV与IPF综合分析可作为一个鉴别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判断的良好初筛指标。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3-179.

  [2],黎启利.网织血小板检测方法在血液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08(4):218-219.

  [3],任春云,武锦彪.血液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比率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10(9):343-34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