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诊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0-07-08 浏览次数:413次
作者:沈海霞,马 军,孙丽华 作者单位:834700 新疆塔城,塔城市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低分子量肝素、华法令结合选择性溶栓治疗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 16例病例中,基本治愈14例,有效2例,无无效病例。达到临床治愈时间平均5.85天(3~10天)。2例急性血栓形成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争取做到早诊断、早期应用低分子量肝素、华法令结合溶栓治疗,提高疗效。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低分子量肝素;华法令;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常见的静脉疾病之一,可造成患者劳动力下降,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我们采用低分子量肝素、华法令并选择性进行溶栓方法治疗16例下肢静脉血栓,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1995年1月~2006年1月所有确诊病例共16例,男9例(56.25%),女7例(43.75%),年龄32~80岁,平均48.8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及血管超声检查确诊。其中左下肢13例(81.25%),右下肢2例(12.5%),双下肢1例(6.25%)。发病原因或者诱因明确者10例,其中长期卧床者2例,口服避孕药1例,高脂血症4例,手术后1例,产后1例,患肢慢性炎症1例。主要伴发病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等。主要症状:患侧肢体不同程度水肿、疼痛、局部皮肤颜色变化,活动受限或者活动后症状加重,患肢周径增粗。
1.2 治疗方法 急性期(发病10天内)采取溶栓加抗凝溶栓治疗,失去最佳溶栓时机者单独进行抗凝治疗。具体方法:溶栓应用尿激酶(UK)4400 u/kg,20 min内推注,以后4400 u/(kg·h),维持12 h停药,1 h后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法安明):<60 kg者2500 u,q 12 h;>60 kg者5000 u,q 12 h。7天后同时加用华法令,10天后停用低分子量肝素,用华法令维持,以使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值达到2.0~3.0的剂量作为最佳维持量。一旦出现严重出血,停用华法令,以维生素K对抗。初次血栓形成口服抗凝药治疗6个月。所有病例均同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潘生丁及相应的病因治疗,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周径,并与健侧肢体比较。
1.3 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治愈:治疗后患侧肢体水肿完全或基本消失,皮肤色泽减轻或基本消失,与健侧肢体对比肢围差小于1 cm,活动不受限制。好转:临床症状改善,但肢体围差大于1 cm;无效:症状及体征无缓解。
2 结果
本组病例16例中,基本治愈者14例(87.5%),有效2例(12.5%),无无效病例。基本治愈组14例中,达到临床治愈时间为3~10天,平均5.85天。其中2例急性DVT溶栓后复查血管彩色多普勒见血栓再通,慢性血栓形成者复查血管彩超深静脉血栓依然存在。
3 讨论
DVT是常见的多发病,大多数病人虽经治疗,但仍会导致下肢静脉系统淤血和高血压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是医学难题之一。下肢静脉血流由于重力的作用相对滞缓,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高的原因,而右髂动脉横跨于左髂静脉之上是左下肢多发该病的解剖学因素。本组病例左下肢发病率占81.25%,明显高于右下肢12.5%。迄今为止,抗凝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DVT的方法,具有改善侧支循环,防止再血栓的作用[1]。但是这一方法不能迅速消除血栓。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DVT比较积极的方法,尤其对于急性期的病人。本组病例中2例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在溶栓抗凝治疗后,血管达到再通,而慢性血栓形成病例虽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但复查血栓仍在,故症状的改善并不是由于血栓溶解,而是依靠侧支循环的建立和代偿。从本组资料结果中可以看到,经过积极有效的抗凝治疗,14/16例基本治愈。选择低分子量肝素抗凝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无明显出血倾向及血小板减少症出现等优点。我们选用法安明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法安明治疗的中期加用华法令,以INR作为监测指标,既可以达到最佳维持剂量,又可使不良反应减少。本组病例中仅1例出现皮肤瘀斑,INR 2.6,加用维生素K对抗症状缓解。
总之,DVT的治疗应在遵循原则基础上因人而异。急性DVT患者应尽早溶栓,慢性者应积极抗凝治疗,以促使侧支循环早日建立,治疗的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欧阳仁荣,王鸿利,沈志祥.血液病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48-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