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区动脉血栓形成患者抗活化蛋白C及FⅤ Leiden 突变的调查
发表时间:2010-05-19 浏览次数:353次
作者:高丽霞,哈力达·亚森,许风雷,王学锋 ,王鸿利,迪丽娜孜,陈瑢,郭新红 作者单位:1.新疆医科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克拉玛依830054 2.新疆克拉玛依市 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克拉玛依830054 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上海200025
【摘要】 目的 研究抗活化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现象和FⅤ Leiden在新疆正常人群、血栓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414例正常体检者(N)和79例脑梗死患者组(CT)及46例心肌梗死患者组(MI),用APCR法进行APCR敏感比(nAPCSR)(<0.68)和APCR 阳性率(<2.0为阳性)测定,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及DNA 序列分析对以上标本APCR 阳性者做 FⅤ Leiden 突变和凝血酶原G20210A位基因突变的检测的分析。结果 APCR 发生率正常对照组为6.28 %,其 APCR 发生率在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汉族中分别是12%、8.4%、8.35%及4.8%,正常人APCR 发生率在哈萨克族较高,且各少数名族与汉族APCR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病例组的APCR发生率为11.39 %,心肌梗死病例组的APCR发生率为8.70 %;两组间以及两组APCR发生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人群中均未检出 FⅤ Leiden 1691G→A突变杂合子以及凝血酶原G20210A位基因突变。结论 APCR 现象在新疆地区正常人少数民族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其分布与人种、地域有关。未检出FⅤ Leiden,和凝血酶原G20210A 位突变。因此,FⅤ Leiden突变不是新疆地区人群动脉血栓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 动脉血栓; 抗活化的蛋白C; 凝血因子Ⅴ基因突变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脑梗死患者组:本院2005 年10月~2006年4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 79例(男48,女31),年龄15~81(60.69±12.71)岁,根据临床病史,神经系统体检,诊断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 或核磁共振确诊。心肌梗死患者组:本院同期急诊内科,CCU 住院患者46例(男35 ,女11 ), 年龄36~81(64.30±11.91)岁,根据临床病史,心电图检查和心肌酶谱检查结果,符合全国第二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1986年),近期(1个月内)无严重感染史、手术史和外伤史,无服用抗血小板药、抗凝药史 。正常对照组:本院体检者414 例(男197例,女217),年龄17~74(46.48±15.92 )岁,经体检无血栓性疾病症状和体征,无心、肝、肾病史,近期未服药,各项体检指标正常。
1.2 调查方法
1.21 按事先设计好的临床资料表格,经专人进行询问填写。包括一般项目:姓名、年龄、性别、民族以及原发病、合并症等。
1.22 标本处理 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均于晨6~8 h空腹静脉血,用0.129 mmol/ L 的柠檬酸三抗凝剂,抗凝剂与血液之比为1∶9,采血或充分混匀,然后在4℃下3 000 r/ min 离心15 min,(采血前1周停用对凝血和止血有影响的药物) 吸取贫血小板血浆,分别将剩余血细胞置于- 70 ℃冰箱贮存备用。
1.3 抗APC 敏感性比值(APCSR)的检测 按Dahlback[1]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基础检测APCR , 应在严格标准化的试验条件下进行,用 Coatest APCR试剂(Chromogenix , Sweden) 在Sysmex AC7000 (日本)血液凝固仪上检测,即用50 μl 的待检血浆与等量的aPTT试剂, 分别测得加和不加活化蛋白C(APC) 的aPTT,重复上述试验取其均值,并计算加入APC 前后之APCSR。计算正常化APCR 敏感性比率(nAPCRSR) ,即nAPCRSR = 被检者APCRSR/ 正常混合血浆APCRSR。
1.4 因子 FⅤ Leiden 分析 按Bertina[2]等的方法。多聚酶链反应扩增凝血因子第10 外显子片断,再用限制性内切酶 MnLI (Biolabs)消化,2% 琼脂糖凝胶电泳,溴乙锭染色,在紫外灯下观察结果。仪器:PCR 热循环仪( PE480)、电泳仪、电泳装置、紫外检测仪。试剂:细胞膜裂解液、细胞核裂解液(pH 8.2)、10×PCR 缓冲10×酶解缓冲液 buffer2、TE 缓冲液、Tag DNA 聚合酶、dNTPs、Marker以及引物购自上海申能博彩公司,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MnlⅠ购自生工公司,蛋白酶E购自Sigma公司。用以扩增正常或突变等位基因的序列特异性引物如下表。扩增片断为 267 bp。
表1 FⅤ基因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APC裂FⅤ肽键位点 FⅤ外显子 引物序列Arg 306 The 7 5’TCT TGC CTT TTC TGG ATG C3’ 519bp BstNⅠArg 306 Gly 5’TTT GGT GAT TTG GGG GTA A3’ MspⅠArg 506 Gln 10 5’ATT GGT TCC AGC GAA AGC3’ 386bp MnIⅠ 5’CCA TTAT TTA GCC AGG AGA CC3’
1.5 凝血酶原基因 G20210A 的检测 根据Poort[3]的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含有PT基因 G20210A 变异的DNA片断,上游引物5’TCT AGA AAC AGT TGC CTG GC3’(1988919908),下游引物为5’ATA GCA CTG GGA TTG AAG C3’(2023320212)。PCR产物纯化后,加入Hilld Ⅲ 内切酶酶切,消化片断在1%琼脂糖凝胶上电泳,用溴化乙锭染色后,紫外灯下观察结果。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上机分析。计量资料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 ,多个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检测指标以阳性率(%)表示。
2 结 果
2.1 一般检查项目的比较 3组的 aPTT 的检测值比较无差别,脑梗死组的aPTT 1(加入APC的aPTT值)与正常人组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2 脑梗塞组和心肌梗死组与正常人组APCR 等一般项目的比较
2.2 参考Seven sson等的评定标准 [4] , 正常人nAPCR的5%。百分位数为0.68, 以0.68 为临界值, 414 例正常人nAPCSR发现26 例低于此值, 占正常人总数的6.28%。男女间发生率无差别;79 例脑梗死病例组中APCR发生率为11.39 %; 46例心肌梗死病例组中APCR 发生率为8.7 %,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3组 APCR 发生率做两两比较,差异均呈显著性 (P<0.05)。
表3 病例组和对照组APCR的阳性率组 别 例数 阳性数 阳性率(%)正常组 414 26 6.28%*男 197 10 5.08%女 217 16 7.37%脑梗组 79 9 11.39%*男 48 6 12.50%女 31 3 9.68%心梗组 46 4 8.70%*男 35 4 11.4%女 11 0 0.00% 注:*表示P<0.05(两病例组分别与对照组及两病例组间比较)
2.3 表3 对照组中各民族组间,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及汉族的APCR发生率分别为12.00%、8.40%、8.31%、4.82%。各少数民族的APCR 均显著高于汉族(P<0.05),其中哈萨克族组是汉族的2.5倍。脑梗死病例组中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的APCR发生率分别为30.0%、25.0%,均显著高于汉族(P<0.05),是汉族APCR(8.2%)的3.7和3.1倍。心肌梗死病例组 维吾尔族的APCR发生率(8.33%)和汉族的APCR发生率(9.09%)无明显差别。
表4 不同民族间APCR阳性率的比较民 族 对照组 脑梗死组 心肌梗死组哈萨克族 12.00%(3/25)* 30.0%(1/3)*维吾尔族 8.40%(9/107)* 25.0%(3/12 )* 8.33%(1/12)回 族 8.31%(1/12)* 0.0%(0/3) 0.00%(0/1)少数民族总数之和 9.00%(13/144)* 2.2%(4/18)* 7.60% (1/13)汉 族 4.82%(13/270) 8.2%(5/61) 9.09%(3/33) 注:*表示P<0.05 (两病例组分别与对照组及两病例组间比较)
2.4 进一步按年龄<45岁为界限 对三组的APCR阳性比较, 只有<45岁做组间的比较,脑梗死组APCR阳性率高于正常人组APCR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48,P=0.047),而其他的组间组内比较均无差别。
2.5 除了在回族男性的APCR比值外,正常人的APCR比值在新疆少数民族中明显低于汉族人,其中哈萨克族的APCR比值较低。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及少数民族的APCR比值低于汉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98,P=0.0158,P=00019);除了在哈萨克族的APCR比值外,其余各组男性均高于女性(P<0.05)。表5 正常人各民族APCR比值的比较组别 哈萨克族 维吾尔族 回族 少数民族和 汉族男 2.55±0.23 2.71±0.54 3.22±0.36 2.72±0.37 2.96±0.63女 2.56±0.59 2.52±0.46 2.34±0.63 2.52±0.56 2.71±0.55合计 2.56±0.49* 2.67±0.51* 2.63±0.68* 2.63±0.56** 2.83±0.60 注:与汉族比较,各组均*表示P<0.05**表示P<0.01
2.6 FⅤLeiden突变的检测结果 对APCR阳性的标本经PCRRFLP检测后,未见FⅤLeiden突变。(先以 Fv7 BstN I,再用Fv7 Msp I 酶切后,都没有切开, 后用FVL酶切后。)
2.7 凝血酶原G20210A 位突变基因结果在没有20210 位点突变时,PCR 产物序列为5’CTC AGC GAG CTT CA 3’,如果发生20210G→A 突变, 则PCR产物序列为5’CTC AGC AAG CTT CAA 3’( 加粗者为20 210 位核苷酸) ;其中“A ↓AGCTT”HindⅢ酶切位点。结果显示,所有标本的酶解产物与345 bp片段大小相符,即没有发现凝血酶原基因20210G→A。
3 讨 论
3.1 血栓性疾病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APCR现象是欧美等国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血栓病患者中高达40 %[5] 。有研究[6]认为在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患者APCR发生率分别可达20 %和9 %。和国外相比,国内APCR发生率明显较低。李莉[7]等也报道了脑血栓患者APCR 发生率为8.3 %。新疆健康人群中APCR发生率和国内(3%~6%)报道相近;脑梗死中APCR发生率在新疆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较报道高,心肌梗死组APCR发生率与报道相近。说明易栓性疾病患者体内可能存在APCR现象。且各组APCR阳性者均未发现1例 FⅤLeiden突变者。这和欧美国家的APCR阳性患者中有90%系FⅤLeiden所致的报道显然不同,而与国内大多数实验室以及亚洲国家的报道相似,从而也表明APCR 的机制存在着地区、种族差异。在中国人的APCR中,FⅤLeiden 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引起APCR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血浆APCR活性检测对患者的诊断、估计预后和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调查表明脑梗死组的aPTT 1(加入APC的aPTT)高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这和文献报道的不同,其中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2 健康人中各少数民族的APCR 均显著高于汉族(P<0.05),其中哈萨克族组最高,是汉族人群的2.5倍,维吾尔族及回族APCR发生率分别是汉族人群的1.8和1.7倍。 脑梗死组中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人群的APCR发生率分别为30.0%、25.0%,均显著高于汉族人群(P<0.05), 心肌梗死病例组中维吾尔族人群的APCR发生率(8.33%)和汉族人群的APCR发生率(9.09%)无差别。少数民族正常人和脑梗死组的APCR发生率分别是汉族人群的1.9 倍和2.75倍。国内大多数APCR 的研究都是针对汉族人群的,对少数民族的研究很少。1996年马艳等[8]的研究发现81例新疆维吾尔族的APCR发生率是7.4%。本调查表明在新疆不同民族间APCR的发生率不同,从而也表明APCR 的机制存在着民族差异,今后还需做大规模的多民族的研究。
3.3 1994年, Bertina 等[2] 发现大多数APCR发生的分子机制是由于凝血因子Ⅴ( factorⅤ,FⅤ)基因10上的突变为 G1691A 所导致的Arg 506 Gln (FⅤ:R506Q,亦称为 FⅤLeiden)。 FⅤ Leiden突变是导致高加索人静脉血栓栓塞最常见的遗传因素。 我们对APCR阳性的标本,均做了FⅤ Leiden G1691A(Arg 306 The,Arg 306 Gly和 Arg 506 Gln ) 所导致的基因突变检查,未发现1例阳性结果。对易栓患者的APCR和FⅤLeiden的研究,截至目前,在国内(包括台湾地区)进行的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患者在内的调查显示,1 683例个体中仅发现3例FⅤLeiden突变杂合子,而219例新疆人(汉族98例,维吾尔族67例,哈萨克族54)中发现2例哈萨克族人FⅤLeiden突变[9] ,说明新疆地区汉族人群APCR 现象并不是由FV Leiden突变而导致的,这与日本、香港和台湾等地区的报道相似。FⅤLeiden突变发生率欧美人达90%,在亚洲人中很少,新疆地区正好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从而验证FⅤLeiden突变在不同种族人群,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不均匀分布。 因此,研究中国不同民族群体中FV Leiden 的存在情况,对于从分子水平阐明VT发生的致病机理具有一定意义。
3.4 王振才等的研究表明: <45岁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APCR的发生率为46.3% ,明显高于同龄非脑血管病患者的,李小鹰等对心肌梗死患者的研究结论相似[10]。我们的调查显示:<45岁的脑梗死组APCR的发生率为33.3%,与正常人组APCR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48,P=0.047)。
3.5 凝血酶原20210A突变也可以导致血浆凝血酶原浓度增高,从而造成APCR现象。20210A突变者的APCR阳性率与血浆凝血酶原浓度呈正相关[11]。凝血酶原20210A突变也被认为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的遗传危险因素。这一突变是否导致动脉血栓形成尚存在争议[12] 。我们对APCR阳性的标本做凝血酶原G20210A,均未发现基因突变,突变频率为0。进一步说明中国人群中FⅡG20210A的分布频率低, 也不是血栓形成的主要的遗传危险因素。翟振国等[13] 的研究也显示G20210A 变异是欧洲人群重要的致栓因素,但在国内的研究中未发现这种相关性 ,可能有其他的相关基因多态性在起作用。总之,新疆少数民族正常人群中和动脉血栓患者的APCR发生率较高。但未检测出 FV Leiden突变及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
【参考文献】
[1] DAHLBACK B.Inherited thrombophilia: resistance to activated protein C as a pathogenic factor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J]. Blood, 1993,8()5:607612.
[2] BERTINA RM , KOELEMAN BP, KOSTER T, et al. Mutation in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Ⅴ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activated protein C [J]. Nature, 1994, 369(6475): 6467.
[3] POORT SR. ROSENDAAL FR, REITSMA PH, et al. A common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3untranslation region of the prothrombin level and an increase in venous thrombosis [J]. Blood, 1996, 88:3698 3703.
[4] SEVENSSON PJ , DAHLBCK B. Resistance to activated protein C as a basis for venous thrombosis[J]. N Engl J Med,1994,330(8): 517522.
[5] BOKAREWA MI , BREMME K, FALK G, et al. Studies on phospholipids antibodies, APC resistance and associated mutation in the coagulation factor V gene[J]. Thromb Res, 1995, 78(3):193200.
[6] SELIGSOHN U, LUBETSKY A.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venous thrombosis[J]. N Eng J Med,2001, 344:12221231.
[7] BERTINA RM, KOELEMAN BP, KOSTER T, et al. Mutation in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Ⅴ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activated protein C [J]. Nature, 1994, 369 (6475): 6467.
[8] 马 艳,张庆华.新疆维吾尔族正常人群抗活化的蛋白C发生率的调查[J].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6, 17(9):468468.
[9] 邢颜超,马爱华,程维兴,等.凝血因子1691GA基因突变的研究分析[J].中国微循环杂志,2003,6(3):140142.
[10] 王振才,于福恩,姜超玲,等. 蛋白C?蛋白S?活化蛋白C抵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J]. 卒中与神经疾病,2004,11(6): 338341.
[11] CASTAMAN G, TOSETTO A, SIMIONI M, et al. in Carriers of the A20210 prothrombin mu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venous thromb[J]. Haemost, 2001,86(3):804808.
[12] 李莉,李锦堂,刘瑞云,等. 凝血酶原20210A突变及其临床意义[J]. 血栓与止血学, 2003,9(2):8688.
[13] 翟振国 ,王辰, 庞宝森,等.凝血酶原 G20210 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肺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6,2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