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白细胞抗原与乙型病毒性肝炎
发表时间:2009-06-26 浏览次数:671次
作者:冼雪珍 综述,陈思东 审校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广东 广州510310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基因多态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目前世界上广泛流行的传染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至少有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约3亿人成为慢性感染者,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流行很广,受其感染的病人可出现不同的疾病表现,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此病还有家族性, 且亲子间的感染几率大于夫妻,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1]。人体感染HBV后,出现不同临床结果的机制尚不清[2]。有研究显示,HBV复制并不直接损伤肝细胞,其引发疾病并出现不同的临床过程和表现主要决定于个体的免疫状况[3,4],也就是说,受个体免疫应答能力所决定;而决定宿主免疫应答能力最重要的遗传因素是HLA的等位基因多态性。近年来研究表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 HLA)复合体与HBV感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某些类型的HLA 基因型与HBV感染的慢性化有关[5],抗HBV免疫反应受HLAⅠ类、Ⅱ类基因的影响[6,7]。本文从HLA 基因型与HBV 感染的相关性、HLA 基因与乙肝疫苗应答反应的关系2个方面, 就近年来有关报道作一简要综述。
1 HLA复合体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人类MHC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上大约4 000 kb范围内,称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体。HLA复合体是迄今所知人类多态性最丰富的由一系列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位所组成的遗传系统,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6p21 31区,长3 600 kb。此区域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是免疫功能相关基因中最集中、最多的一个区域,128个基因中39.8%基因产物均有免疫功能;②是基因密度最高的一个区域,平均每16 kb就有一个基因;③是多态性最丰富的一个区域;④是与疾病关联最为密切的一个区域。HLA 复合体是迄今已知的人体最复杂的基因体系, 并已证实在许多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它包括Ⅰ、Ⅱ、Ⅲ类基因, Ⅰ类基因包括HLAA、B、C 及EL位点的等位基因, Ⅱ类基因包括HLA DQ、DP、DR 3个亚区和新近确定的DN、DO、DM 3个亚区。Ⅲ类基因至少包括(HLAc2、Bf、c4A、c4B)36个基因座位, 编码部分补体成分和细胞因子。HLAⅠ和Ⅱ类抗原分别是CD8和CD4分子的配体, 有稳定和促进免疫细胞间相互结合、增强免疫应答的启动或效应功能, 所以它们被认为是促进免疫应答的一类重要的辅佐分子。
2 HLA基因型和HBV感染的相关性
2.1 HLA基因型和发生肝炎的人种、民族和地域有关 研究发现,在乙肝的发生中,不同的人种、民族或地域中与之相关的基因是不同的。例如HLAA3、HLAB7、HLADR 是白人中较为常见的抗原,但在东方人中频率很低,东方人中常见的HLAB46 、HLAD在白人中却十分罕见[8] 。在欧洲地区与乙肝的发生有关的HLA 基因是: HLADR3、DR2、DRB1﹡03 、DRB1﹡04、DRB3、A1B8DR3DQ2DPB1﹡0401 等;在非洲地区与之有关的基因是DRB1﹡1302 ;在美洲与之有关的基因是DRBl,其中拉丁美洲与之有关的是DRB1﹡04 、DRB1﹡13[9]。
2.2 HLA基因型和HBV感染转归有关 HBV感染后可引起较广感染谱,有的感染后成为无症状携带者或隐匿性肝炎,有的表现为急性肝炎经过,有的则迁延不愈成为慢性肝炎,甚至发生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10],这些不同的临床转归是病毒、环境和宿主遗传因素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11,,12] 。许多研究表明,某些HLAⅡ类分子或等位基因与HBV感染的预后有密切关系。山东的袁振华[13]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CP)分别对慢性乙型肝炎组、HBV携带组、HBV感染后自然恢复组各30例和正常对照组50例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的检测。结果发现:HLADRB1﹡1201/﹡1501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HBV携带者的易感基因,HLADRB1﹡1201还可能是乙肝肝硬化的易感基因,HLADRB1﹡1501可能是原发性肝癌的易感基因。陈冬梅[14]以213例HBV自限性感染者和420例慢性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 DQA1﹡0102在慢性乙肝组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HBV自限性感染组,而DQA1﹡0201在慢性乙肝组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HBV自限性感染组,调整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影响后与HLADQA1其他等位基因相比,携带DQA1﹡0102基因者降低慢性乙肝发生的风险,而携带DQA10201基因者增加慢性乙肝发生的风险,提示HLADQA1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影响HBV感染结局的重要宿主遗传因素。
2.3 HLA基因型和HBV感染后的清除有关
2.3.1 HLAⅠ类分子和HBV感染后的清除 HLAⅠ分子在病毒抗原的提呈及其限制的CTL细胞在抗病毒免疫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HLAI分子以膜型和可溶性2种形式存在于体内,具有不同的免疫学功能。研究表明:正常人肝实质细胞基本不表达或仅微量表达HLAⅠ分子[15]。在HBV感染时,呈急性经过的病例,其肝细胞表面HLAⅠ的表达明显增加;而慢性经过的病例, 情况则相当复杂。据报道,大致按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慢性迁延性肝炎(CPH) (轻、中、重)肝硬化的次序,膜型HLAⅠ类(mHLAⅠ)在肝细胞表面呈递增趋势[16]。大量的研究表明, 病毒性肝炎时HLAⅠ在肝细胞的表达和肝细胞的损害成正相关, 损害越重, 肝细胞表面HLAⅠ表达越强[17]。在慢性病毒性肝炎异常浸润的淋巴细胞中以CD8+ T 淋巴细胞最为明显, 且和肝细胞表面HLAⅠ的表达紧密相关。可见肝细胞表面HLAⅠ的表达和病毒的清除密切相关,而肝细胞表面MhlaⅠ表达相对不足,不能引起足够有效的免疫反应来清除病毒, 从而成为肝炎病毒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18]。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在那些不能自动清除病毒的慢性感染者中HLAⅠ限制的HBeAg特异的CTL反应明显减弱。最近研究表明, 特异性CTL除经典的穿孔蛋白途径外, 还能通过非细胞溶解途径即细胞凋亡阻止病毒的复制使病毒清除,而不引起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可发生在急性或慢性肝炎。在HBV感染者的肝脏标本中, 从凋亡小体与淋巴细胞紧密相连来看, 提示以CTL为主的淋巴细胞通过与特异性靶细胞蛋白分子包括Fas 分子和HL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诱导肝细胞凋亡也是机体清除病毒的有效方式[19]。Rouvier J[20]等研究发现靶细胞表面的HLA和抗原形成的复合物与效应细胞表面TCR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诱导后者表达Fas抗原及其配体。HLAⅠ限制的CTL所诱导的细胞凋亡是否受靶细胞膜上HLAⅠ分子表达的调控尚需进一步研究。 可溶性HLAⅠ(sHLAⅠ)在一些病毒感染的情况下,sHLAⅠ水平可明显升高, 如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及HIVⅠ感染。为探讨sHLAⅠ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意义,Sakaguch [21]等对9名急性、21名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sHLAⅠ的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急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sHLAⅠ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且sHLAⅠ的滴度与ALT明显相关,而和血清中B2M的水平关联较弱。对6例用干扰素治疗的患者血清中sHLAⅠ进行系列检测发现,这些患者sHLAⅠ水平升高,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的肝细胞膜表面表达的sHLAⅠ于细胞的坏死而释放到血清中。Puppo[22]等将16名用干扰素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分为3组,第1组为应答者,第2组为初期应答而后复发者,第3组为不应答者。对3组病人sHLAⅠ的系列检测结果表明,第1组病人治疗2周后sHLAⅠ水平明显升高,然后逐渐开始下降并在治疗后一个月回落到治疗前水平。而其他2组sHLAⅠ水平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无明显变化。目前关于sHLAⅠ与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极少,sHLAⅠ分子是否参与病毒性肝炎慢性化机制以及能否作为评价干扰素疗效的指标,仍需进一步研究。
2.3.2 HLAⅡ类分子和HBV感染后的清除 目前发现,HLADR 基因与肝炎的慢性化之间有密切关系,HLADR基因调控的免疫反应与HBV感染后病毒的清除有关,是决定HBV、感染结果的重要因素,并且HLADR基因决定宿主免疫环境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有关。最早在1984年,Forzani B报道在Italian病人中,HLADR3可能对慢性HBsAg阳性的肝病不重叠感染HDV有关,DR2与清除HDV失败有关,DR4与机体不持续染HBV有关[23]。1995年4月,Thursz MR也报道DRB11302与机体不持续感染HBV有关[24]。
3 HLA基因型与乙肝疫苗的应答有关
3.1 HLAⅠ类限制性的CTL反应 普遍认为HBV 对受染肝细胞不具有直接的细胞毒性, HBV诱导的肝脏疾病以及HBV 的清除过程中, 对HBV 编码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受染肝细胞的清除主要是依靠CD8+ CTL细胞诱导的肝细胞溶解反应。急性HBV感染者大多表现出较强烈的HLAⅠ类限制性的CTL反应, 而在慢性患者则此类反应大多较弱甚或检不出, 而当慢性乙肝急性发作时则CTL反应又趋强烈。由此认为较弱的CTL反应使对HBV清除不彻底可能是导致HBV感染慢性化的原因。近年来陆续有文献报道HLAA2、A3、A11、A31、Aw68、B7 等与特异性CTL反应的关系。
3. 2 HLAⅡ类限制性的T细胞反应 HLAⅡ类限制性的CD4+ T 细胞效应在HBV 的清除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在利用Theradigm HBV 疫苗接种来检测病人的免疫反应的研究中[25],对TT(破伤风毒素)830~843 肽段有HTL(辅助性T 淋巴细胞)反应的病人也对HBcAg18~27肽段产生了特异性的CTL反应, 这提示在慢性HBV感染者中,TheradigmHBV 疫苗免疫性接种后, HTL反应的发生与CTL反应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发现慢性HBV 感染者的HTL反应发生率和强度都比正常对照低, 这可能与慢性乙肝患者对该疫苗的低免疫反应性有关。 接种乙肝疫苗的应答除了和遗传因素有关外[26],不同的人对乙肝疫苗的反应不同可能与机体HLA基因的不同有关,独特的HLA 等位基因决定针对HbsAg的疫苗产生不同应答情况。钱毅[27]等研究了1 400名广东汉族人群乙肝疫苗无、弱免疫应答与HLADR2、7、9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广东汉族人群接种乙肝疫苗的无、弱免疫应答与HLA-DR7有关,其强应答与HLADR2有关,而与HLADR9无明显相关性。山东的刘海英[28]研究了60例HBsAg阳性产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出生24 h内开始全程免疫接种乙肝疫苗。结果12例免疫失败,48例免疫成功。分别检测其HLADR3、DR4、DR13和DR15。结果提示,母婴传播导致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与HLADR抗原有关,HLADR3可能为免疫失败的易感基因,HLADR15则可能为其保护基因。 HBV 感染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免疫反应在其发病以及病毒的清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HLA复合体作为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基因群,与抗HBV免疫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HLAⅠ类、Ⅱ类限制性的T细胞反应分别在HBV 的清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较弱的免疫反应是造成HBV 感染慢性化的原因之一, 某些特殊的HLA基因型可能影响着HBV 感染的慢性化和免疫反应的强弱。虽然HLA 复合体与HBV 感染间的关系尚难定论,但现有的资料已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如基因疫苗的研制等)。世界范围内人类基因组的一个重点就是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的定位,其中乙肝发生的易感基因的定位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找到了乙肝的易感基因,找到了各型乙肝转归的相关基因以及机体对乙肝疫苗的无、弱应答基因,可以通过基因的测定来预测乙肝的发展,从而指导预防和治疗。相信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 HLA复合体在HBV感染的预测、预防与治疗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明确。
【参考文献】 [1] LAVANCHY D. Hepatitis B virus epidemiology, disease burden, treatment, and current and emerg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J].Viral Hepatitis, 2004, 11(2):97-107.
[2] MARK T. Genetic susceptibility in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J].Antiviral Res, 2001,52(2):113-116.
[3] JUNG M C, PAPE G R. Immunology of hepatitis B infection [J].Lancet Infect Dis, 2002,2(1):43-50.
[4] 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与临床[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8.
[5] 蒋业贵,王宇明.乙型肝炎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DQA1、DQB1 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4):337-340.
[6] 章晓鹰,陈建杰,陈兰羽,等.乙肝后肝硬化患者HLA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4,20(12):838-840.
[7] 蒋雪梅,陈士俊,旭日,等.山东汉族人乙肝患者HLAB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5,43(8):737-740.
[8] 周光炎.免疫学原理[M].上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4-65.
[9] ALRIC L,FORT M, IZOPET J, et al. Genes of 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Ⅱinfluence the outcome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Gastroenterology,1997, 113(5):1675-1681.
[10] LEE W M.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J].N Engl J Med,1997,337(24):1733-1745.
[11] THIO C L,THOMAS D L, KARACKI P, et al.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lassⅠand class ⅡHLA antigens and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Virol,2003,77 (22):12083-12087.
[12] JIANG Yegui, WANG Yuming, LIU Tonghu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HLA class Ⅱgene and serity of thronic hepatitis B [J].World Gastroenterol, 2004,12(3):622-625.
[13] 袁振华,崔萌,孙成刚,等. HLADRB1﹡1201/﹡1501与HBV感染不同状态的相关性[J].山东大学学报,2005,43(5):429-431.
[14] 陈冬梅,高冀荣,都特,等.HLADQA1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结局相关[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26(5):494-498.
[15] PETER T, DCNALDSON J, MARK F, et al. Dual Association of HLA DR2 and DR3 with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ditis[J]. Hepatology,1991,13:157.
[16] LUISA G B, MIGUEL L B, ASUNEION G S, et al. Variability in the expression of a B22 microglobulin Epitope on hepatocytes in chronic type Chepatitis on treatment with terferon [J].Hepatology, 1993,13:372.
[17] JOHNSON Y N, GEORGEO L A,NIKOLAI V N, et al. Hepatic HLA antigen display in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J].Dig Dis Sci,1993,38(5): 888.
[18] MOSES R, ALEC J D, ROGER L, et al. A brogation of resistance to theilerqs virusinduced demyelination in H2b mice deficient in B2 microglobulin[J]. Immunol,1994,151∶266.
[19] KAGID, VIGNAUX F, LEDERMANN B, et al. Fas and perforin path ways as major mechanism of T2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J].Science,1994,265∶528.
[20] ROUVIER J, PIERRE G. Fas involvement in Ca6independent 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J]. Exp Med,1993,177∶195.
[21] SAKAGUCHI K, KOIDE N, TAKENAMI T, et al. Soluble HLA class I antigens in sera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J].Gastroentero JPN,1992,27:206.
[22] PUPPO F, PICCIOTTO A, BRENCIS, et al. Behavior of soluble HLA class I antigen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during interferon therapy: an early predictor marker of response[J].Clinic Immunol,1995,15(4)∶179.
[23] THURSZ M R, KWIATKOWSKI D,ALLSOPP C E,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n MHC class Ⅱallele and clearance of hepatitis B virus in the Gambia[J].N Engl Med,1995,332(16):1065-1069.
[24] DONALDSON P T. Immunognetics in liver disease [J].Baillieres Clin Gastroenterol,1996,10:53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