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血液病学》

9例多发性大动脉炎回顾性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2-27  浏览次数:509次

作者:任珊 李晓艳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9月间9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7.4±19.2)岁,40岁以下者占77.8%;受累血管阳性率最多的前三位是颈总动脉(66.7%)、锁骨下动脉(44.5%)、脑血管及上肢血管(33.3%)。血压异常(77.8%)、血管杂音(66.7%)、无脉或脉弱(55.6%)为其常见临床表现;血管B超和64排CT血管成像具有诊断意义。结论: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涉及自身免疫因素的大血管的非特异性炎症,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关键词】  主动脉炎 体征和症状 诊断

  Retrospective study of 9 patients with Takayasu′s arteritis

  REN Shan,LI Xiaoyan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Rehabilitation Medicine,2009,18(6):593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 of Takayasu′s arteritis (TA).Methods: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9 TA patients  were followed  retrospectively studied.Results:The mean age of 9 patients was (37.4±19.2)gears,77.8% of patients were below 40 years old.The first to third common involved vascular were common carotid artery (66.7%),subclavicular artery (44.5%),brain artery and arm artery (positive ratio 33.3%).Vascular bruit、abnormal blood pressure and pulseless were present in 66.7%,77.8%,55.6%.B type ultrasonic and 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 had significant value in diagnosing of TA.Conclusion:Takayasu′s arteritis (TA) is a chronic granulomatous inflammatory arteriopathy.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TA are various.

  Key words:Aortitis;Signs and symptoms;Diagnosis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又称无脉症,是指大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1],常累及胸腹主动脉、头颈动脉、肺动脉、肾血管及冠状动脉等血管。也可导致病变处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2],多发性大动脉炎多发于年轻女性[3]。现将我院收治的9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9月间确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的9例患者。根据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大动脉炎诊断标准:(1)发病年龄<40岁;(2)肢体间歇性运动障碍;(3)肱动脉搏动减弱;(4)双上肢血压差>10 mmHg;(5)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杂音;(6)主动脉造影显示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或四肢近端大动脉狭窄或闭塞,除外粥样硬化、肌纤维发育不良。满足3条或以上者可诊断为多发性大动脉炎。

  1.2 多发性大动脉炎临床分型[3]

     根据血管病变部位进行临床分型。Ⅰ型:头臂动脉型,主要累及主动脉弓及其分支;Ⅱ型:胸腹主动脉型,主要累及降主动脉以及腹主动脉;Ⅲ 型:广泛型,具有以上两种临床特征;Ⅳ型:肺动脉型。

  1.3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情活动判断指标       采用kerr[4]提出的病情活动判断指标:(1)全身症状如发热、骨骼、肌肉症状;(2)血细胞沉降率增高;(3)血管缺血或炎症表现,如跛行、脉搏减弱或无脉、血管杂音、血管疼痛、双上肢或/和双下肢血压不对称;(4)典型多发性大动脉炎血管造影表现;具有两项或以上新近出现或加重的临床表现判断病情处于活动期。

  1.4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情严重程度分组

     多发性大动脉炎主要并发症有: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主动脉反流、主动脉瘤形成。按照Ishikawa[5]提出的标准进行病情严重程度分组:(1)没有主要并发症;(2)一种主要并发症;(3)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并发症。

     2 结 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男性4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20~79,平均(37.4±19.2)岁。40岁以下者7例,40岁以上者2例。出现首发症状至就诊的时间平均为9.75年;平均就诊年龄36.6岁,出现首发症状至就诊的时间男性平均为9.75年,女性平均为50.4月,最长14年,最短4个月。

  2.2  分型情况      头臂动脉型(Ⅰ型)3例,腹主动脉型(Ⅱ型)2例,广泛型(Ⅲ 型)3例,肺动脉型(Ⅳ型)1例。

  2.3  受累血管

     本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最易受累的血管为颈总动脉(66.7%),其次是锁骨下动脉占44.5%,然后依次为大脑动脉(包括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及上肢血管,各占33.3%,头臂干、腹主动脉、肺动脉和肾动脉,各占22.2%,眼动脉、冠状动脉、椎动脉及外周血管各占11.1%。

  2.4  症状和体征特点

     肢体麻木乏力和头痛头昏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其次是视力改变。在体征方面,血压异常、血管杂音及无脉或脉弱为TA病程中最常见的一组临床表现,见表1。表1  9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略)

  2.5  实验室炎症指标和其他指标      见表2。表2  实验室炎症指标和其他指标(略)

  2.6  其他辅助检查

  2.6.1  血管B型超声 :共有6例患者行不同部位B型超声检查。提示诊断5例;确诊1例,累计符合率100%。主要超声表现:动脉狭窄、血流阻力指数增高、血管内径改变、血流显示不清、血管壁炎性改变、血管壁增厚等。

  2.6.2  64排CT血管成像:3例拟诊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行64排CT血管造影,受累血管诊断符合率100%。

  2.7  病情活动度及病情严重程度分组      根据kerr[4]等提出的病情活动指标进行评价,就诊时9例患者均处于病情活动期。根据Ishikawa[5]提出的标准,有4例患者未出现主要并发症(44.4%),有5例患者出现一种主要并发症(55.6%),没有患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并发症。

  2.8  治疗及转归

     9例患者中6例患者接受激素治疗,2例患者接受腹主动脉支架置入术,1例接受髂血管扩张术。均好转出院。      3  讨 论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因不明,据刘选宜等[6]分析认为,TA的发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自身免疫机制、及雌激素和炎性疾病关系密切。      多数文献报道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 3~10,国内文献报道男女比为1∶ 8,女性发病率高可能与雌激素参与TA发病有关。本组患者男女比为1∶1.25,与文献资料不相符合,考虑与病例数较少有关。本组多发性大动脉炎40岁以下7例,这与大多数文献报道一致,表明多发性大动脉炎好发于年轻人群。但仍有一定比例(22.2%)患者发病时年龄超过40岁,提示不能将年龄大于40岁作为此病诊断的排除标准。

  本组患者颈总动脉为最易受累血管,接下来依次是锁骨下动脉、上肢血管、腹主动脉及肾动脉、椎动脉、肺动脉和冠状动脉,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TA常见为多发性,本组9例患者有7例合并有多处血管受累,阳性率为77.8%,与文献报道(80%)有一致性。      对于TA的诊断,可以首选无创检查,如B超和CT血管成像,两者对于诊断本病均有较高的受累血管符合率(100%)。杨义等[7]认为,相对于血管常规造影和B超,64排CT具有更优的管壁显示和远端血管显示,并且不受病情是否处于活动期的影响,为直接影响诊断和治疗的检查措施。TA的超声表现包括血管壁增厚(通常表现为弥漫性环形增厚)及长段中等回声的管壁呈“通心面征”[8]等。目前尚缺乏一个可靠的血清标志物来判断TA 的病情活动或监测治疗的反应。      本组患者有5例出现一种主要并发症,主要是高血压(阳性率80%)。有学者认为是否并存高血压尤为重要,无并发高血压患者10 年存活率较并发高血压患者高15%[9]。本组9例患者中6例接受激素治疗,其中有3例分别行腹主动脉支架置入及髂血管扩张术,提示对于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介入治疗不失为改善症状及预后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胡盛寿,王水云.阜外心血管外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37-343.

  [2]路 娟,赵性泉.多发性大动脉炎[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4,15 (4):316-319.

  [3]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TA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 (诊治指南专辑) :51-53.

  [4]kerr GS,Hallahan CW,Gioradan J,et al. Takayasu′s arteritis[J].Ann Inter Med,1994,(120) :919-929.

  [5]Raghalan S,Josph J,Balakrishnan KG.Natural history of Aortoarteritis (Takayasu′s arteritis )[J].Criculation,1989,(80) : 429-437.

  [6]刘选宜,初洁秋,王新婷.大动脉炎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7,11(1):44-48.

  [7]杨义,李明康,王慎堂,等.64层容积CT诊断大动脉炎2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 (5):801.

  [8]李 蔚,杨 青,李越平.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J].中外医疗,2008 (21):162-163.

  [9]Mishima Y.Lerich memorial lecture at 24th world congress: Takayasu′s arteritis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