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内科学其他学科》

成人输尿管囊肿18例诊疗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18  浏览次数:949次

作者:喻俊峰 颜克均 李爱军 王进 刘昌荣作者单位:443000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 【关键词】  囊肿  本院1998年至2004年共收治输尿管囊肿患者18例,根据囊肿大小行开放去顶术或经尿道囊肿电切开窗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中,男7例,女11例;年龄25~48岁,平均年龄30.6岁;单侧13例,双侧5例;并发囊内结石9例。病程1月至5年。主要症状:患侧腰背部胀痛,伴尿频、排尿不畅,偶有肾绞痛发作;反复尿路感染、血尿;肾功能正常。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尿路平片(KUB)+静脉尿路造影(IVU)及膀胱镜检查,全部确诊。IVU:患侧肾有不同程度的积液,输尿管扩张,输尿管末端囊性扩张呈球形,大小1.5 cm×2.0 cm~4.0 cm×5.0 cm,合并囊内结石者,于膀胱侧壁可见椭圆形致密影。膀胱镜检查:可见膀胱内患侧输尿管囊性肿大,半透明状。  1.2      治疗方法      本组18例,术前检查合并泌尿系感染7例,行抗感染治疗约1周,待感染得到基本控制后再行手术治疗。10例输尿管囊肿直径小于3 cm者,行经尿道输尿管囊肿电切开窗术:用STORZ电切镜的钩状电刀于顶部切除囊肿约1/3直径范围;合并囊内结石者,则将结石取至膀胱内,用大力碎石钳钳碎,再用Elick 冲洗出结石碎末;检查电切创缘无出血,置双J管,术毕。8例输尿管囊肿直径大于3 cm者,采取耻骨上经膀胱开放去顶手术:切开膀胱壁,于囊肿顶部切除约1/3囊壁组织,保留大部分囊壁,囊肿创缘用40肠线连续锁边缝合,患侧置双J管。术后留置导尿管,1月后拔除。  2 结果      18例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成功,术后腰背部胀痛、尿频、排尿不畅、血尿等症状完全改善。随访3~5年,复查超声、IVU,肾积液及输尿管扩张明显减轻;排尿期膀胱造影无尿液反流;复查膀胱镜囊肿无复发,输尿管开口无狭窄,间歇性喷尿正常。  3  讨论  输尿管囊肿是指膀胱内黏膜下输尿管的囊性扩张[1]。分单纯型和异位型,单纯型输尿管囊肿又称正位输尿管膨出,囊肿完全位于膀胱内,常较大,多见于成年人,对上尿路影响较轻。异位型输尿管囊肿少见,囊肿位于膀胱颈和后尿道,体积较小,多合并重复肾、输尿管畸形,临床症状明显。本组全部为单纯型。输尿管囊肿常合并膨出的输尿管开口狭窄,由于输尿管长期梗阻、扩张而导致尿液滞留,这一慢性病变则会使患侧肾功能受影响,且易形成上尿路结石、并发感染,一旦囊内形成结石,则会加重梗阻和感染,最终导致肾功能损害。因此,应尽早诊断,及时治疗。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梗阻为本病的主要症状;也可无任何症状。本组出现反复尿路感染、血尿14例,并发囊内结石9例。    超声、IVU及膀胱镜检查为主要诊断手段。其影像学表现:囊肿为形态规则的囊性无回声区,呈圆形或椭圆形,囊壁薄边缘光滑,囊性暗区可呈周期性增大或缩小。IVU对诊断输尿管囊肿很有价值:囊肿壁为低密度的窄环状影,随着时间延长,因囊内、外造影剂浓度相同,而囊肿壁呈环形透亮带,出现膀胱内“蛇头”样或“光晕”征改变,此为输尿管囊肿的典型X线征象。但囊肿过小或肾功能不全时常不易显示,囊肿亦可向输尿管内翻而呈憩室样。膀胱镜可以清楚显示囊肿的位置、颜色、管口喷尿情况及大小形态的变化,并可窥见结石。但由于个别输尿管囊肿可以随膀胱内压增加而变小,甚至可以完全消失,所以,在用膀胱镜观察时一定要注意进水的多少,避免膀胱内压力过高而致囊肿消失,造成漏诊[2]。在各项检查中,超声费用低、无痛苦,简单易行,诊断符合率达80%~100%[3],可作首选的筛选检查;IVU能了解患侧尿路情况而作常规检查方法;膀胱镜是确诊输尿管囊肿,了解囊肿位置及大小,同时鉴别膀胱内有无其他疾病的重要方法;排尿期膀胱造影是观察有无输尿管膀胱尿液反流的主要方法,是评估术前及术后有否反流的主要手段。

 目前对输尿管囊肿的治疗有耻骨上经膀胱囊肿切除加输尿管抗反流术及内镜下囊肿减压术2种方式。对于输尿管囊肿的治疗,通过本组病例观察分析,体会是:(1)对输尿管囊肿较小者(直径<3 cm)可采用经尿道输尿管囊肿电切开窗术[4],此方法简便易行、创伤小,术中保留部分囊壁组织,起到抗反流作用,且术后几乎无并发症,患者恢复快;(2)对输尿管囊肿较大者(直径>3 cm)、异位输尿管囊肿及内镜手术后仍有反流患者,应行开放手术治疗[5],尤其并发囊内结石的治疗,采取耻骨上经膀胱囊壁部分切除,于囊壁顶部切除约1/3囊壁后,剩余的大部分囊壁呈瓣膜状塌陷,同样起到抗返流作用,并彻底清除结石。这是因为:囊肿过大可使输尿管在膀胱壁段肌间行程缩短,破坏了抗逆流机制;可影响内腔镜手术视野,操作困难;内切开后,残留的囊壁在排尿末期膀胱缩小时形成“瓣膜”作用,遮盖尿道内口,导致排尿困难。术后留置双J管,由于双J管起支撑和内引流作用,彻底引流尿液,有利创面愈合,防止术后输尿管开口狭窄。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主编.泌尿外科.第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732.

  2 江涛,郭玉芬,宋希双,等.输尿管囊肿28例报告.中国内镜杂志,2004,10:2931.

  3 王常林.小儿输尿管疾病的超声诊断.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6,17:728.

  4 江涛,郭玉芬,宋希双,等.输尿管囊肿28例报告.中国内镜杂志,2004,10:2933.

  5 郭文川,刘屹立,佟咸利,等.输尿管囊肿诊断及治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0,21:37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