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血液病学》

特殊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8-09  浏览次数:449次

  作者:赵峻峰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结及/或淋巴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淋巴瘤的发病率占癌肿的第8位。在我国,占恶性肿瘤的第9位(男性)和第11位(女性),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orHodgkins lymphomaNHL)的发病率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近十多年来,淋巴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免疫学研究,分类及治疗有新的进展。NHL最常见的染色体异位为t(14;18),(q32;q21),t(8;14)(q24;q32)。瘤细胞来源于淋巴细胞即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瘤细胞表现分化停滞,呈单克隆性增殖失控。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肿瘤。新近制定的“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世界卫生组织分类”(WHO分类)综合肿瘤细胞形态学、免疫学表型、细胞遗传学和临床表现特征将非霍奇金淋巴瘤分为许多不同疾病类型。使诊断和治疗可能区别对待,更具有针对性、更趋合理化、个体化,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1997.7—2005.6收治NHL62例,其中特殊表现的24例,现将其临床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7.7—2005.6收治住院特殊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24例,据肿瘤细胞形态学、免疫学表型、细胞遗传学符合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男性22例,女性2例,年龄13~74岁,采用Ann Arbor/Cotswords分期系统,Ⅲ期7例,Ⅳ期17例。

  1.2 治疗方法

  Ⅳ17例,男性16例,女性1例,其中高危型14例。①采用CHOP化疗,方案具体治疗如下:

  环磷酰氨750mg/m2ivd1

  表阿霉素50mg/m2ivd1

  长春新碱1.4mg/m2ivd1

  强地松100mg/m2pod1—5

  或B-CHOP+VP16,ESHAP方案。②加强对症、支持治疗,输血、止血、抗感染治疗。③监测血象、骨髓象。IgH基因重排常作为B细胞淋巴瘤的基因标志,TCR γ或β基因重排常作为T细胞淋巴瘤的基因标志。细胞遗传学及基因标志可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分型及评估预后。应用PCR技术检测单克隆性基因重排具有高度敏感性可达10-3~10-5,临床可用于肿瘤微小病灶的检测。

  Ⅲ期7例,男性6例,女性1例,其中高危型7例。CHOP类方案联合化疗加局部病灶野放疗。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原发胃肠道淋巴瘤5例,表现腹痛、呕吐、腹泻、胃肠道出血和梗阻。原发呼吸道淋巴瘤4例,胸痛、咳嗽、咯血、呼吸困难。原发咽淋巴环淋巴瘤3例,表现鼻堵、血涕、耳鸣、听力减退,咽部不适、溃疡、扁桃体肿大等。原发中枢神经系统1例,头疼、呕吐、意识障碍。累及骨骼2例,骨痛、活动受限或病理性骨折。皮肤病变5例,表现皮肤斑丘疹、肿块、溃疡、坏死等。鼻及面部中线部位破坏性病变4例。全部病人均无明显的浅表淋巴结肿大,但多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及衰弱等。

  2.2 临床病理特点 形态学:细胞形态多样,可为小、中等或大的不典型T淋巴细胞,多为混合性或中等大细胞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

  2.3 实验室检查

  2.3.1 血液学检查 早期患者血象多正常,肿瘤累及骨髓可发生贫血、血小板减少及出血。15例患者出现白血病转化。

  2.3.2 生化检查 19例患者出现血沉、血清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及碱性磷酸酶升高,单克隆或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以上改变作为肿瘤负荷及病情检测指标。

  2.3.3 免疫学表型检测 采取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或流式细胞术应用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学表型检测,用于NHL的鉴别诊断、诊断和分型。常用的单克隆抗体标记物包括CD45(白细胞共同抗原)用于鉴定其白细胞来源。21例T细胞表现,3例弥漫型细胞淋巴瘤。

  2.4 疗效 24例病人中17例Ⅳ期患者均在1—1.5年内死于疾病进展。7例Ⅲ期患者3例(1例原发咽淋巴环淋巴瘤;2例皮肤病变)采用化疗带病生存;2例(2例原发咽淋巴环淋巴瘤)化疗加局部病灶野放疗健康生存。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

  3 讨论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可原发或转移至全身任何器官导致出现相应器官受累的症状、体征,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变化多端。

  20世纪60年代广泛采用Rappaport提出的单纯形态学分类。70年代随免疫学的发展和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出现了区分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来源的Lukes—Collins及Keil等免疫学分类。80年代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制定了工作分类(Working Formulation)。基于近10余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临床研究取得的巨大进展提出了“修改的欧洲-美洲淋巴组织肿瘤分类(REAL分类)”(1994年),在此基础上由世界卫生组织邀请有关专家制定了“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的世界卫生组织分类(WHO分类)”(1997年)。WHO分类的特点是强调根据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组织学、免疫学表型、细胞遗传学和临床表现、病程、原发部位诸特征将非霍奇金淋巴瘤界定为不同的疾病类型。新分类虽然类型繁多,但进一步阐明了非霍奇金淋巴瘤各疾病类型间的不同生物学和临床特点,使诊断和治疗可能区别对待,更具有针对性、更趋合理化、个体化,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非霍奇金淋巴瘤对放疗及化疗敏感,是可治愈性肿瘤,因此早期的诊断非常重要。对于特殊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应提高对本病的警觉,本组报道的24例特殊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多为晚期,呈侵袭性病程,多有全身症状发热、盗汗及衰弱等,疗效差。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组织学特点1.病变部位正常淋巴组织结构全部或部分破坏:2.呈现大量单一异型淋巴细胞;3.异型淋巴细胞可浸润被膜及邻近正常组织;4.出现较多病理分裂相。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非霍奇金淋巴瘤鉴别诊断及确诊的主要依据,必不可少。与造血系统肿瘤鉴别还需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目前本病的病理学诊断已发展为在传统的形态学基础上结合免疫学标志、细胞遗传学及基因标志的多指标综合诊断,从而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2005年12月赵峻峰:特殊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疗效观察第6期2005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第6期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临床顾问委员会会议报告[J].白血病·淋巴瘤,2001,10(3):17118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