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感染高危因素的临床探讨
发表时间:2014-05-14 浏览次数:737次
自发性腹膜炎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为了探索SBP的高危因素,作者对本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3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32例均为肝硬化腹水住院患者。肝硬化的诊断均符合2000年制定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其中52例并发SBP(SBP组),80例未并发SBP(非SBP组)。SBP组男36例,女16例;年龄31~75岁,平均53.6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化47例、酒精性肝硬化5例。非SBP组男61例,女19例;年龄20~72岁,平均50.7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化69例、酒精性肝硬化11例。
1.2 SBP诊断依据
(1)典型的腹膜炎症状﹑体征,如发热﹑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2)腹水检查符合急性炎症改变,白细胞>0.5×109/L,PMN>0.25×109/L或腹水检查WBC于(0.1~0.3)×109/L之间,N>50%;(3)腹水细菌培养阳性。具备上述标准中的两项,且除外结核性、癌性腹水即可诊断。
1.3 临床表现
SBP组:腹胀47例,黄疸43例,发热27例,腹痛15例,腹部反跳痛7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3例,肝性脑病5例,肝肾综合征9例。非SBP组:腹胀63例,黄疸38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1例,肝性脑病3例。
1.4 门静脉内径测量方法
检查前禁食>12h,患者取仰卧位,采用美国产LOGIQ9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门静脉主干中段内径。
1.5 门静脉内径宽度及腹水病程长短分组
将病例按门脉内径<1.4cm、1.4~1.5cm、>1.5cm分成3组,统计分析门静脉宽度与SBP之间的关系;腹水病程按<3个月、3~6个月、>6个月分为3组,统计腹水病程长短与SBP之间的关系。
1.6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使用SPSS 13.0软件包。
2 结果
2.1 肝功能检查
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检查在SBP组﹑非SB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总胆红素值检查,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腹水检查
SBP组腹水蛋白≤10g/L 37例、>10g/L 15例;非SBP组腹水蛋白≤10g/L 22例、>10g/L 58例,χ2=24.296 P<0.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BP组腹水细菌培养阳性12例,大肠埃希杆菌5例,阴沟杆菌3例,变形杆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
2.3 腹水病程及门静脉内径
腹水病程<3个月,SBP并发率为13.2%(7/53);3~6个月SBP并发率为48.0%(24/50);>6个月SBP并发率为72.4%(21/29)。门静脉内径<1.4cm,SBP并发率为14.0%(8/57);1.4~1.5cm,SBP并发率为46.8%(22/47);>1.5cm,SBP并发率为75.0%(22/28)。表明腹水病程长短﹑门静脉内径宽窄在SBP组与非SBP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肝硬化在我国是常见病,肝硬化腹水形成最基本的起动因素是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不全,一旦腹水形成,腹水使腹腔内压力增高,更加重门静脉阻塞程度[2],使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在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不全这两个始动因素作用下,胃肠瘀血,细菌过度生长,肠壁通透性增加,网状内皮系统活性减弱,故肝硬化患者易并发感染[3]。血清总胆红素是反映肝功能不全的一个重要指标。门静脉宽度增大是评价门静脉高压的敏感指标[4],本文门脉内径<1.4cm,SBP并发率为14.0%;1.4~1.5cm,SBP并发率为46.8%;>1.5cm,SBP并发率为75.0%,说明随着门静脉内径增宽,SBP并发率增高。腹水病程<3个月,SBP并发率为13.2%;腹水病程3~6个月SBP并发率为48.0%;>6个月SBP并发率为72.4%,亦说明随着腹水病程增长,SBP并发率增高。血清胆红素>51.3μmol/L,SBP发病率也增高,这说明宽门静脉、长腹水病程、血清高胆红素三者之间在肝硬化患者存在内在联系,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是SBP的高危因素。 有资料显示,腹水中白蛋白成分具有免疫调理作用,一定程度的蛋白含量,有利于白细胞对病原体的捕捉﹑吞噬,蛋白水平过低,此种免疫调理作用降低,易出现感染[5]。本文腹水检查腹水蛋白≤10g/L者SBP并发率增高,与此相符,说明腹水低白蛋白亦是SBP的一个高危因素。
肝硬化腹水患者由于长期的消化系统脏器功能障碍,导致体质差,免疫功能低下,虽然发生SBP,但症状﹑体征常不明显,而且随着肝功能的进一步下降,无阳性症状﹑体征的百分率亦随之上升[6],本文SBP组发热27例,腹痛15例,腹部反跳痛7例,与上述观点相符。本文腹水细菌培养阳性12例,主要为G-肠杆菌,是否能根据SBP的高危因素,早期应用抗生素,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分会与寄生虫分会,肝病学会.病毒性肝炎治疗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324~329. 2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50~1851.
3 梁扩寰,李强白.肝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12~418.
4 谭友文,於学军,殷玉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3):152.
5 张琳,白菡,李向春,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8,37(1):109.
6 王洪,张波.肝硬化合并感染高危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