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内镜注射套扎联合治疗消化道动脉灶性出血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观察

发表时间:2014-01-21  浏览次数:615次

在临床上,消化道动脉灶性出血是一种较为多见的病,根据部位分为消化道上部和消化道下部出血。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大部分是由于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及糜烂所致的,临床表现为头晕、恶心、皮肤湿冷等症状,进一步表现为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等。引起消化道下部出血主要会产生血便,如果长期出现此情况,会造成严重后果[1]。为了研究内镜注射套扎联合医治消化道周围黏膜动脉出血的疗效以及对于安全性和是否可行的检测,我院特选取近2年内治疗的62例用此治疗方法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其研究之后,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消化道动脉灶性出血患者,选出62例住院患者平均分为每组31例。对照组中包括男13例,女18例,年龄48~80岁,平均(55.3±6.4)岁。平均病程(4.5±1.7)h,其中胃、十二指肠和直肠出血14例,胃、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8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9例。试验组中包括男15例,女16例,年龄45~78岁,平均(53.4±5.6)岁。平均病程(4.8±1.3)h,其中胃、十二指肠和直肠出血14例,胃、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8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9例。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的检查确诊为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临床表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止血方法根据需要可注射肾上腺素起止血作用。而试验组在进行常规治疗并注射肾上腺素的同时联合使用内镜注射套扎,先在出血的动脉及其周围注射10%高渗钠溶液3~5 ml,然后应用单发或双发套扎器,套扎出血的动脉及其周围黏膜,以达到最终止血的效果。以1周为1个疗程,每周治疗2次,其他治疗药物不需改变。

1.3疗效评定标准[2]:①显著的标准为:出血症状停止;②有效为:出血情况明显减轻;③无效为:出血等病情未得到任何控制。

1.4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用 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疗效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试验组显效率(70.97%)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6.78%)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试验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的疗效情况[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3113(41.94)6(19.35)12(38.71)61.29试验组3122(70.97)8(25.81)1(3.23)96.78

3讨论

消化道动脉灶性出血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动脉灶性出血常常不是自发进行止血,其出血量大、速度快。若出血后在胃里停留时间长,会因为胃酸的作用而变成咖啡色;若出血部位在上部胃肠道会出现黑便或柏油样便。如果上消化道出血量很大,并且没有及时止血,可能会引起细胞缺氧,代谢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头晕或晕厥等;患者进一步出现烦躁不安等危险因素。采用内镜注射套扎联合治疗消化道动脉灶性出血,此方法操作过程简易,尤其对于食管胃结合部及其上部发生病变。将内镜在人体通道中通过,送到病变部位。病变部位可吸入内镜前端的透明帽,通过在黏膜下层注射10%NaCl溶液,并且利用透明镜的负压吸引作用,使黏膜下层组织肿大挤压动脉,从而起到止血或出血明显减少[3]。

本次研究表明,内镜注射套扎联合治疗消化道动脉灶性出血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不采用内镜注射套扎常规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内镜注射套扎联合医治消化道周围黏膜内动脉出血比单独常规治疗消化道动脉灶性出血效果好,能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安全可靠,值得广泛应用与推广。

4参考文献

[1]翁冬兰.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护理[J].上海护理,2007,7(5):43.

[2]李辉,钱俊波.经胃镜止血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J].中国综合临床,2007,23(6):510.

[3]Lira W,Kim TO,Park SB,et al.Endoscopic treatment of Dieulafoy lesions and risk factors for rebleeding[J].Korean J Intem Med,2009,24(4);318.

[收稿日期:2013-0-编校:费越/郑英善]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