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 8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2-04-01 浏览次数:457次
作者:张超贤,秦咏梅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河南卫辉 453100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8水平。结果 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IL8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溃疡性结肠炎中度和重度者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溃疡性结肠炎轻度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TNFα、IL8的水平变化,可作为反映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炎症损害程度的较为灵敏的指标,对于判断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变化,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环境、免疫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目前较受重视的免疫因子涉及自身抗体、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补体、黏附分子、细胞因子等诸多方面。特别是炎症前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被视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1]。本研究通过测定UC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07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UC患者80例,其中女性47例,男性33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39.2±18.3)岁,病程3~12年,平均(39.5±17.7)年。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放射线检查、结肠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而确诊,UC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2001年“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2],根据黏膜病理学检查将UC患者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62例,病理检查见固有膜内弥漫性、慢性炎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隐窝急性炎细胞浸润,尤其上皮细胞间中性粒细胞浸润、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肉芽组织增生。缓解期18例,病理检查见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细胞减少;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潘氏细胞化生。并根据临床严重程度分级将活动期UC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27例,患者腹泻每日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血沉正常;中度14例,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21例,腹泻每日6次以上,明显黏液血便,体温在37.5℃以上,脉搏在90次/min以上,血红蛋白<100g/L,血沉>30mm/h,重度患者中有2例伴有消化道大出血。80例患者中病变局限在直肠26例,直肠、乙结肠病变23例,左半结肠受累12例,广泛结肠病变(病变扩展至结肠脾曲以上)8例,全结肠受累7例,节段性病变(直肠和回盲部)4例。
正常对照组40例,均来自健康体检者,排除风湿性疾病、感染和肿瘤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39.8±18.2)岁。UC组和正常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TNFα试剂盒、IL8试剂盒(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550型酶联免疫检测仪(美国,Bio2Rad公司),724微机型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光学仪器厂),84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
1.3 标本采集和检测方法
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取静脉血,肝素抗凝,分离血浆保存待检。检测TNFα、IL8均采用ELISA法。操作按说明书严格进行。所有标本均同批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0.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组间比较,方差齐者采用最小显著差法(LSD),方差不齐者采用Dunnett t检验法,相关分析采用积差相关分析法(Pearson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IL8、TNFα在各组外周血中的水平
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IL8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溃疡性结肠炎中度和重度者较正常对照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溃疡性结肠炎轻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1)。
2.2 IL8与TNFα相关性分析
IL8与TNFα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21,P<0.01)。表1 5组血清TNFα、 IL8检测结果比较(略)
3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3]。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感染、免疫、遗传等因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cytokines ,CK)在UC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总称,分为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两类。正常人群细胞因子中促炎因子如IL1、IL6、IL8、TNFα和抗炎因子如白介素受体拮抗剂IL1ra、IL4、IL10、IL13处于平衡状态,如失去平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4]。
TNFα是一种促炎症细胞因子,是机体炎症反应与免疫反应应答的重要调节因子[5]。主要表达在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胞质中,可使中性粒细胞聚集,产生呼吸爆发、脱颗粒,对淋巴细胞有刺激作用,可上调趋化因子IL8的表达[6],IL8可进一步通过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导致肠组织内各种炎症细胞浸润[7],此外TNFα可增强干扰素γ(IFNγ)诱导的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表达,协同IFNγ改变肠道上皮的屏障功能,还可诱导肠上皮细胞凋亡。在IL6的参与下,诱导凝血酶形成,使小血管在炎症基础上形成微血栓,导致黏膜微循环障碍。还可激活磷脂酶,继而生成白三烯和氧自由基等。TNFα可通过上述过程参与UC发病,为UC发病机制中的启动因子。邹莉波等[8]检测TNBS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IL8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内皮细胞、牙龈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等在白细胞介素1(IL1)、TNFα、脂多糖(LPS)等的刺激下产生,中性粒细胞是产生IL8的主要细胞。IL8是中性粒细胞强有力的趋化因子,可聚集并激活中性粒细胞,使其释放溶菌酶,并促进溶菌酶的活性和吞噬效应,造成局部组织病理损害[9],对嗜碱性粒细胞和T细胞也有一定的趋化作用,上述的生物学活性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在炎症反应中起更直接的介导作用,故IL8的异常往往导致一些免疫炎性疾病发生。UC的一个特点就是病灶肠壁有大量的细胞浸润,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它们广泛产生组织降解酶和细胞毒性氧代谢物,从而导致组织损伤。IL8是UC发生过程中重要的炎症介质,UC患者的IL8含量均明显增高[10]。
本研究显示,UC中度和重度患者血清中TNFα、IL8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UC轻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血清中IL8、TNFα含量增高与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相平行,说明TNFα、IL8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而且TNFα、IL8两者血清水平的升高具有正相关,提示联合检测血清TNFα、IL8对于判断UC组织炎症损伤的程度,观察病情发展及变化,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卢艺涛,高静,姚桂琴.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相关细胞因子的实验性研究 [J]. 现代预防医学, 2005, 32(7):735736.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 [J]. 中华消化杂志, 2001, 21(4):236239.
[3]王伟宁,张熙纯,刘丽.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免疫学探讨 [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 13(16):7479.
[4]林平,伍杨,黄华,等. 细胞因子与溃疡性结肠炎 [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3, 20(4):2830.
[5]王万卷,陈丽,王晓鹏,等.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剂1的表达 [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28(3):322324.
[6]]SZLOSAREK PW, BALKWILL FR.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a potential target for the therapy of solid tumors [J]. Lancet Oncol, 2003, 4(9):565573.
[7]冯百岁,刘占举,牛正先. 美沙拉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TNFα和IL8的影响 [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41(5):830833.
[8]邹莉波,刘艳,先宇飞,等. 复方青黛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 [J]. 沈阳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3(2):119122.
[9]黄亚莉,陈曦,张苏丽. 牙龈炎、牙周炎患者龈沟液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的含量及其与牙周指数的相关性 [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28(3):328330.
[10]口锁堂,吴焕淦,施达仁. 白介素与溃疡性结肠炎 [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 14(4):40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