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肝炎30例临床诊治
发表时间:2012-04-25 浏览次数:569次
作者:黄敏,周磊,张旭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233000
【摘要】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黄疸型肝炎的发病原因,提高诊断水平及诊治效果。方法 通过对2004年11月~2007年1月未明原因的非甲非乙非丙非丁型黄疸肝炎病例入院后进一步诊断结果的回顾,了解其筛查基本方法,并参阅有关文献,应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和总结。结果 药物性肝病11例,自身免疫性肝病7例,急性戊型肝炎7例(包括急性戊型肝炎与自身免疫肝病并存2例),脂肪性或酒精性肝病3例;2006年8月以后普遍筛查中增添抗HEVIGM后,发现急性戊型肝炎6例。结论 对于某些初诊排除甲、乙、丙、丁型肝炎及肝硬化、肝癌、溶血性、梗阻性黄疸的黄疸型肝炎,主要考虑药物性、自身免疫性、酒精性或脂肪性肝病等,亦不能排除急性戊肝。其中抗HEVIgM比抗HEVIgG的灵敏性要高,同时检测可提高戊肝诊断率,减少漏诊。
【关键词】 黄疸型肝炎,诊断
笔者2004年11月~2007年1月对门诊收住的某些未明原因的黄疸型肝炎病例在入院后进一步明确诊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门诊收住的黄疸型肝炎的患者,以门诊或住院初步检查排除甲肝、乙肝、丙肝、丁肝,且对于肝硬化、肝癌以及其他肿瘤引起的肝胆系统损害亦排除。按时间顺序选出30例满足以上要求的黄疸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本组30例黄疸型肝炎患者入院后通过仔细采集病史(特别是服药史、饮酒史),并进行了完善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特别是2006年8月以后对于满足入选标准的病例中抗HEVIgG()者,加做了抗HEVIgM和自身抗体(即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线粒体抗体),并统计出各病的发病数及比率,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分析2006年8月前后的差异,对比有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
2 结果
药物性肝病11例(11/30),比率36.67%;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AIH、PBC、PSC等)7例(7/30),比率23.33%;急性戊肝7例(7/30),比率23.33%;酒精性或脂肪性肝病3例(3/30),比率10.00%;Gildert综合征1例(1/30),比率3.33%;仍未明确病因的3例(3/30),比率10.00%。特别应指出的是自从2006年8月以来广泛的对于门诊抗HEVIgG(-)者进行了抗HEVIgM的补测,发现6例抗HEVIgM(+)的急性戊肝患者并转入传染病监控医院治疗。
3 讨论
急性肝炎可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根据住院病例资料统计,无黄疸型肝炎比黄疸型肝炎为少见[1]。黄疸型肝炎常见的病因为病毒性肝炎,而本次选取病例时基本上排除了甲型、乙型、丙型肝炎。因为丁型肝炎需与乙型合并存在时方可感染,实际上可排除。其外亦排除了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以及其他恶性肿瘤造成的肝胆系统损害。对于这些达到入选标准的非甲至非丁型肝炎,可以考虑是否存在戊型肝炎。急性戊型肝炎仅靠抗HEVIgG(-)检测亦不能完全排除,须动态监测抗HEVIgG,同时最好检测抗HEVIgM,提高急性戊型肝炎的诊断率,减少漏诊[2]。一旦排除甲型至戊型肝炎,可以考虑药物性、自身免疫性、酒精性或脂肪性。另外仍有一些未明的原因。自1995年以来,先后报道GB病毒C(GBVC)、庚型肝炎病毒(HGV)、输血传播的病毒(TTV)及TTV相关病毒与非甲至非戊型肝炎有关[1]。从这些非甲至非丁型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诊断经验中重要的体会是抗HEVIgG与抗HEVIgM最好一同检测,且应进一步完善自身抗体的检测。有1例自身抗体检查发现为I型自身免役性肝炎,进一步检查患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考虑SLE所致的自身免疫性肝炎亦是黄疸型肝炎的原因。对于抗HEVIgG(-)的患者,需加做抗HEVIgM检测,避免漏诊急性戊型肝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2006年8月以后对于门诊抗HEVIgG(-)黄疸型肝炎的患者住院后进行了抗HEVIgM补测,发现6例抗HEVIgM(+),并证实为急性戊型肝炎的而转入传染病医院治疗。虽然有文献认为急性戊型肝炎患者于发病早期即可发现抗HEVIgG(+),且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可作为急性戊型肝炎的诊断指标[1]。但是本组30例非甲至非丁型肝炎若仅用抗HEVIgG检测,漏诊6例,仅1例阳性。在抗原刺激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IgM是最先产生的抗体,感染过程中血清IgM水平升高,说明近期有感染[3]。一般病毒感染后的约1周时先有IgM抗体增多,其IgM最高效价约出现于感染后12~20 d,然后逐渐下降。与此相反,IgG出现较晚,且在IgM已消失后仍持续存在,因此检测出IgM表示近期内新感染[4]。故理论上IgM比IgG有较高的灵敏性,抗HEVIgM可作为戊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指标[5~6]。当然抗HEVIgM目前也存在假阳性问题,应进一步改进[1]。
【参考文献】
[1] 姚先弼,范上达,廖家杰,等,主编.临床肝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30412.
[2] 周和龙,杨小铭,何生松,等.急性戊型肝炎抗HEVIgG及抗HEVIgM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12(6):375376.
[3] 陈慰峰,令伯泉,主编.医学免疫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1.
[4] 梁 浩,主编.消经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359.
[5] 黄书明.检测戊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EVIgM和抗HEVIgM的临床意义[J].实用肝脏病学杂志.1998,3(1):4849.
[6] 于 宏,孙殿兴,李伟勇,等.戊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EVIgM消长的临床研究[J].首都医药.2002,(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