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在危重症老年病人应用中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2-04-05 浏览次数:545次
作者:吴琦 作者单位:200031 上海,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
【关键词】 肠内营养,危重症,老年病人
国际上通常把大于60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6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健康问题。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98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10.45%,标志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转变为老年型。由于老年人不可避免的心理及生理变化,各种急慢性疾病的影响,不少老年人存在着营养不良的问题。在住院老年病人,尤其是危重症老年病人中,这种问题尤为突出。对比我院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32例脑卒中重症老年病人,前后营养状况的变化谈些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9月收治的32例脑卒中重症老年病人,男24例,女8例,年龄64~96岁,平均72.3岁。其中,单纯性脑卒中3例,脑卒中伴冠心病8例,脑卒中伴肺部感染13例,脑卒中伴2型糖尿病8例。
1.2 方法
1.2.1 32例病人全部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根据病人不同需要,采用相应配方肠内营养支持。由医院营养科统一配制。
1.2.2 对病人家属进行营养支持方面的指导与宣教
以期提高营养治疗配合度,避免人为因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1.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两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
见表1。表1 家属对健康教育需求(略)
2.2 营养指标
见表2。表2可见,经过一段时期的营养支持后,病人的Hb、TP、Alb、PA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性。表2 营养支持前后相关指标变化(略)注:与支持前相比,P<0.05
3 讨论
当前,营养支持已成为危重病人重要的综合治疗措施之一,是现代临床治疗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营养治疗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营养不良病人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疾病康复和降低住院费用具有重要的作用。2006年,中国肠外肠内营养指南中指出:当病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或不能正常进食,有营养不良或有营养风险的病人经口方式提供食物中的营养素不足时,均应给予营养支持[1]。随着临床营养治疗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胃肠道仍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最好途径。危重症病人一旦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则提示病情加重或预后不良[2]。只要肠道有功能就应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是营养治疗的基本准则[3]。近年来,肠内营养在危重症病人治疗中所起的作用也已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有报道证实,20%病人经肠内营养即可达到口服饮食的作用,对于危重症病人来说,其肠内营养的药理作用远远大于营养支持的作用[4]。从对以上32例脑卒中危重老年病人的分析,也体现了肠内营养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地改善、预防营养不良,提高病人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减少与营养不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疾病的稳定、好转与康复。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减少病人死亡率和降低住院费用。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目前对危重病人后期的营养支持在观念、护理思路、模式方面,与国际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危重病人的营养状况和营养支持尚认识不足。尤其是一些病人家属,对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及相关知识不甚了解,存在很多误区,不利于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和并发症的预防(表1)。同时,随着营养制剂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对于经积极治疗后病情好转稳定,但需要长期维持肠内营养支持的病人,在目前的医疗卫生状况下,不可能也不需要长期住院,不然不仅给病人家庭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也增加了医疗负担。但是出院后营养支持该如何持续进行,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保障。如何做好出院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指导和宣教工作,也是我们临床营养工作者值得且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草案).中华医学杂志,2006,86(5):295-299.
2 GnocchiCA.Intra-abdom inal infection and new quinolones。Medicina (B Aerse),1999,59(Suppl 1):47-54.
3 黎介寿.肠内营养——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67-69.
4 Jeejeebhoy KN. Enteral nutrition versus parenteral nutrition——the risks and benefits. Nat Clin PRACT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4(5):26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