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粘附分子表达增高及其在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中的意义

发表时间:2012-03-21  浏览次数:515次

  作者:周秀丽  作者单位:050011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心医院消化科

  【摘要】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外周血部分粘附分子表达增高及其在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中的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例和正常对照组50例的外周血中吞噬细胞膜糖蛋白(CD44)、可溶性粘附分子P选择素(CD62p)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CD54)表达情况进行测定。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例根据西医诊断标准分为初发型24例,慢性复发型42例,慢性持续型11例,急性暴发型3例。严重程度分级分为轻度28例,中度25例,重度27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大肠湿热证37例, 肝郁脾虚证14例,脾肾阳虚证9例,血瘀肠络证15例,脾胃气虚证5例。结果 CD44、CD62p、CD54阳性表达在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血瘀肠络证组最高,在轻度组、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气虚证组次之,正常对照组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粘附分子CD44、CD62p及CD54 作为炎性反应中的重要环节,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几项指标的测定可间接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其表达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关,测定外周血中CD44、CD62p、CD54表达情况可以协助中医辩证分型,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细胞粘附分子,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相关关系

  溃疡性结肠炎(clcerative colitis,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与免疫反应异常有关。各种生化介质,包括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粘附分子,NO等在介导这一异常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众多的生化介质中,粘附分子倍受重视。本研究观察了粘附分子CD44、CD54、CD62P与溃疡性结肠炎不同分型之间的关系,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在消化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人群中,随机抽取UC患者80例为UC组,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38.5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病程5.2年。根据西医诊断标准分为初发型24例,慢性复发型42例,慢性持续型11例,急性暴发型3例。严重程度分级分为轻度28例,中度25例,重度27例。其中慢性持续型并发结肠癌1例,暴发型并发肠穿孔1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大肠湿热证37例, 肝郁脾虚证14例,脾肾阳虚证9例,血瘀肠络证15例,脾胃气虚证5例。全部病例均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1]。正常对照组50例, 来自同期门诊体检人群,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0.2岁。UC组及正常对照组均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史,也无吸烟史及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史。2组的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试剂与仪器

  所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单克隆抗体、鼠抗人吞噬细胞膜糖蛋白抗体(CD44FITC)、鼠抗人细胞间粘附分子(CD54FITC)、鼠抗人P选择素(CD62pFITC)及同种荧光素标记的阴性对照羊抗鼠IgGIFITC,均为法国Immunotech公司产品,FACScan流式细胞仪为美国BD公司产品。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所有UC患者均于治疗开始前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对照组采血方法与UC患者相同。

  1.3.1 血液CD44、CD54的检测:分别取肝素抗凝血2 ml,置于淋巴细胞分离液上,1 500 r/min,离心15 min,提取其中淋巴细胞层,再以PBS 3 ml洗2次,弃上清液后用700 ml/L乙醇固定,4 ℃ 备用。将制备的细胞悬液分3管,每管100 μl,一管加入20 μl CD44 FITC单抗溶液,一管加入20 μl CD54 FITC单抗溶液,另一管为阴性对照,加20 μl羊抗鼠IgG1FITC,室温避光反应5 min,PBS洗1次,弃上清液,上机检测。

  1.3.2 血液CD62p的检测:分别取静脉血2 ml,20 g/L EDTA抗凝,1 5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以80 g/L多聚甲醛室温固定15 min,以PBS漂洗3次,2 000 r/min,离心15 min,调整血小板浓度为300×109/L,将20 μl CD62pFITC及IgG1FITC分别加入上述富含血小板血浆100 μl中,混匀室温避光反应30 min,PBS洗1次,弃上清液,上机检测。

  1.3.3 流式细胞仪检测:采用光源488 nm的氩离子激光,FITC受激发后发出绿色荧光,上机前先以标准微球调整仪器,使变异系数在2%以内,上机后收集20 000~50 000个细胞,荧光强度以对数放大,光散射数据存软盘,测试完后在Macintosh 650计算机上用Cell Quest Plot软件程序分析数据,用Hp 1200 c/PS打印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80例活动期UC患者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的相关性

  大肠湿热证、血瘀肠络证患者多表现为中重度UC,癌变患者1例为重度慢性持续型患者,辨证分型为血瘀肠络证,肠穿孔患者1例为暴发型,辨证分型为大肠湿热证,而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气虚证多表现为轻度患者。见表1。表1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略)

  2.2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辨证分型与CD44、CD62p、CD54表达的关系

  CD44、CD62p、CD54阳性表达在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血瘀肠络证组最高,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气虚证组次之,正常对照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辨证分型与CD44、CD62p、CD54表达的关系(略)注:与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气虚证及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特征。中医属“泄泻”、“痢疾”、“便血”范畴,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与免疫反应异常有关。各种生化介质,包括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粘附分子、一氧化氮等在介导这一异常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众多的生化介质中,粘附分子倍受重视。细胞粘附分子是一大类位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分子,在机体免疫和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CD44又称为吞噬细胞膜糖蛋白,介导淋巴细胞与毛细血管网小静脉中的内皮细胞结合,使淋巴细胞穿过血管壁,参与炎症反应。CD44在正常淋巴细胞、血细胞、巨噬细胞及十二指肠Brunner腺均有表达,在基质及内皮细胞呈弱表达,但在结肠隐窝及肠腔上皮细胞无表达[2]。江学良等[3]发现,UC组织及血液中表达CD44较正常对照增高,缓解期UC较活动期显著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细胞间粘附分子CD54表达于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或成纤维细胞、白细胞和多种类型的肿瘤细胞,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的粘附作用,在组织炎症的产生过程中,随浸润的炎症细胞及组织固有细胞的活化,CD54表达被上调,高表达的CD54又可进一步促进炎症细胞的浸润,引起并加重组织损伤[4]。江学良等[5]发现中、重度UC患者治疗前表达CD54的淋巴细胞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好转者则明显下降,经治疗无效或恶化者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CD62p是活化血小板最特异和敏感的分子标志物,在本病发病机制中通过局部释放炎症介质、化学趋化物及激活炎症细胞参与和增强肠黏膜炎症过程,并易使血小板聚集,阻塞肠黏膜微循环,加重肠黏膜缺氧、损伤[6]。笔者认为,脾虚湿蕴是UC主要病理基础,湿毒瘀滞是主要病理变化,属本虚标实之证。从结肠黏膜病变观察,早期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质脆易出血,随病程延长,黏膜出现紫暗,粗糙颗粒感,血管网模糊,多发息肉,局部辨证为典型的湿热瘀阻肠络之象,故脾虚、湿热、血瘀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要点。本文观察,大肠湿热证、血瘀肠络证较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气虚证CD44、CD62p、CD54升高更为显著,多为中重度UC,镜下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质脆易出血等表现也更为严重,与黏附分子表达增高,导致炎症细胞、血小板积聚增强,肠黏膜组织损伤及微循环障碍增强有关。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健脾化湿、解毒行瘀法应贯穿始终,标本兼治,西医以柳氮磺胺吡啶、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抗炎、抑制免疫,下调CD44、CD62p、CD54表达,中西医结合,有效促进病变黏膜修复。测定外周血中CD44、CD62p、CD54表达情况可以协助中医辩证分型,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观察药物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7]。

  【参考文献】

  1 陈治水,危北海,张万岱,等.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133136.

  2 葛宇黎,李亮成,霍丽娟,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粘膜ICAM1及CD44的表达. 江西医药,2006,41:203205.

  3 江学良,权启镇,孙自勤,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粘附分子的变化意义.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8,6:54.

  4 Seth R, Raymond FD, Makgoba MW. Circulating ICAM1 isofoms:diagnostic prospects for inflammatory and immune disorders.Lancert, 1991,338:8384.

  5 江学良,权启镇,孙自勤,等.糖皮质激素对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淋巴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8,10:366367.

  6 张燕,蔡新吉,张富平,等.苦菊液对不同内镜分型溃疡性结肠炎CD62p及TXA2的影响.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354356.

  7 张志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国全科医学,2001,4:72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