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病人12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16 浏览次数:516次
作者:黄福利 作者单位:郓城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山东 郓城 274700
【摘要】目的 分析126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人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方法 对本院126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物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结果 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多见于中草药,特别是治疗皮肤病、风湿性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28.57%),以及抗结核药物 (26.98%)、抗甲状腺药物(10.32%)和抗感染药物(10.32%)等。大多数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于服药后1~2个月。结论 影响药物性肝损伤的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等。
【关键词】 肝炎,慢性,药物性;中草药;回顾性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by analyzing the etiology and clinical features in 126 patients with the diseas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done in 126 patients with druginduced disease. The analysis was based on drugtaking histor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liver function, serum markers and response after drug withdrawal. Results The liverdamaging drugs mostly seen i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especially that for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 rheumatic osteoarthrosis, and nephritis (28.57%), antituberculosis drugs (26.98%), antithyroid drug (10.32%), as well asantiinfective (10.32%), and so on. Majority of druginduced hepatitis occurred one to two months after medication. ConclusionThe factors influencing druginduced hepatitis are associated with drug category, time of medication and combined medication.
[KEY WORDS] Hepatitis, chronic, druginduced; Drugs, Chinese herbal; Retrospective study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也称药物性肝炎(druginduced hepatitis)[1]。随着用于临床的药物种类日益增加,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也越来越多。法国学者SGRO等[2]的研究认为,每10万用药者中大约有11~15人发生肝损伤,其发生率仅次于皮肤黏膜损害和药物热。由于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多样性,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我们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近几年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4年12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人126例,男68例,女58例,年龄18~76岁,平均(45±12)岁。诊断标准:①用药后1~4周(或更长时间)出现肝损伤的表现;②初发症状有发热、皮疹、瘙痒、黄疸等;③末梢血中嗜酸性细胞>6%;④有肝内淤胆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病理和临床征象;⑤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肝内淤胆或肝实质细胞损害;⑥偶然再次用药后又发生肝损伤。符合标准①再加上②~⑥项中的任何两项即考虑为药物性肝损伤[3]。损伤类型按国际共识会议意见分类[4]: ①肝细胞损伤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倍正常上限(ULN)或ALT/碱性磷酸酶(AKP)≥5;②胆汁淤积型,AKP>2×ULN或ALT/AKP≤2;③混合型,ALT和AKP均>2×ULN而且ALT/AKP介于2~5之间。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查阅病历,对入选病人记录原发病、用药史、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试验、病原学检查、血常规、嗜酸细胞计数、治疗与转归。采用自动生化仪CX5 PRO(美国Beckman公司)检测血清生化指标;采用美国Abbott 试剂盒和ARCHITECT i2000SR 化学发光微粒免疫测定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1.3 疗效判定
采用文献[5]的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胆红素、ALT、AKP等肝功能指标降至正常范围;好转:临床症状好转,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肝功能指标改善不明显或病情加重;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时间
本组病人在用药后发病时间最短2 d,最长3个月,其中98例(77.78%)在1~2个月发病。
2.2 导致药物肝损伤的药物及其构成比
本文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多见于:①中草药36例(28.57%);②抗结核药物 34例(26.98%); ③抗甲状腺药物13例(10.32%);④抗感染药物13例(10.32%);⑤抗肿瘤药物11例 (8.73%);⑥抗精神病药物5例(3.97%);⑦解热止痛药物5例(3.97%);⑧降压药物4例(3.17%);⑨其他5例(3.97%)。其中联合用药21例(16.67%)。
2.3 肝损伤类型
①肝细胞型78例(61.90%);②胆汁淤积型25例(19.84%);③混合型23例(18.25%)。见表1。表1 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可疑药物与肝损伤类型的关系
2.4 临床症状及发生频次
其中表现为纳差、乏力98例(77.78%);黄疸68例(53.67%);上腹部不适53例(42.06%);皮疹34例(26.98%);瘙痒24例(19.04%);发热24例(19.04%);恶心、呕吐、腹胀等67例(53.17%);无症状6例(4.76%)。
2.5 实验室检查
本文ALP升高126例(100%);AKP升高65例(51.59%);总胆红素升高32例(25.40%)。
2.6 治疗与预后
临床一旦确诊, 立即停用有关药物或可疑药物,卧床休息,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应用保护肝细胞药物及非特异性解毒治疗。静脉点滴甘草酸二氨化钠(甘利欣)、维生素C,还原型谷胱甘肽、利胆药物等。对于有明显黄疸的68例病人,总胆红素均值为(249.20±127.48)μmol/L,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26例病人预后良好,无1例死亡。一般病情恢复较快,平均35 d左右肝功能恢复正常。胆汁淤积型病人黄疸消退较慢。最长者97 d后黄疸才恢复正常。
3 讨 论
根据发病机制可将药物性肝损伤分为两大类:中毒性肝损伤和特异质性肝损伤。前者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损害肝脏,与药物剂量有关,具有可预测性。代表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其潜伏期短,可以复制出动物模型。病理特点为肝小叶特定部位的肝细胞坏死。后者为药物半抗原与肝细胞中特异蛋白质结合成为抗原,抗原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肝损伤。这与药物剂量无关,具有不可预测性,其潜伏期长,通常是不能预测的,不能复制出动物模型。病理表现为弥漫性肝损伤,包括肝细胞坏死或(和)胆汁淤积。物性肝病病人,经常伴发一些全身症状,如发热、皮疹、嗜酸粒细胞增加及血清病综合征。有时血清可出现特殊的自身抗体,如抗肝微粒体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及抗平滑肌抗体等。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药物诱发的过敏反应直接对肝细胞造成免疫损害。
文献报道,有包括中草药在内的1 000多种药物可引起肝脏损伤[6]。本研究126例病人中由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36例(28.57%),特别是治疗皮肤病和风湿性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例如,何首乌、金不换、黄药子、苍耳子、雷公藤及一些中成方药壮骨关节丸、青黛丸、小柴胡汤等。所以,对中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必须要提高警惕,临床使用时应严格掌握用药时间与剂量,并在服药过程中密切监测肝功能[7]。 本组病例中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34例(26.98%),占第2位。文献报道, 使用含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的药物治疗方案时,药物性肝炎的发生率可高达17.12%~25.10%,少数可发生重症肝炎[8]。所以,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本组资料中,解热止痛药致药物性肝损伤5例(3.97%)。解热止痛药的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仍然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大约占一半。饮酒与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关系密切,一方面乙醇使肝脏的易感性增加,酗酒者应用常规剂量对乙酰氨基酚即可导致急性肝衰竭;另一方面酗酒者更易成为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者和滥用者。
由此提示我们,临床用药应尽量简单,不要“多药齐上阵”。对某些疾病,药物治疗虽然可能会引起肝损伤,或曾经引起过肝损伤,但该药又不得不用,如抗结核治疗、肿瘤化疗等,此时,应权衡利弊,同时要早期加用保肝药物,应用过程中严密监测肝功能,一旦出现肝损伤,及时停用或改用其他药物。从本组病例的发病情况及治疗效果可见,要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或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必须以预防为主,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及时停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并及时治疗,用药中加强监测。
总之,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常见病,许多药物均可以引起,我们在治疗疾病时,要熟知所用药物的性能,及时、严密观察其不良反应,以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历有名.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类型及诊断策略[J]. 中华肝脏病学杂志, 2004,125(7):115.
[2]SGRO C, CLIMARD K. Incidence of druginduced hepatic injuries: a French populationbased study[J]. Hepatology, 2002,36(2):451455.
[3]叶维法. 临床肝胆病学[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723724.
[4]LARREU D. Epidemiology and individual susceptibility to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ffecting the liver[J]. Semin Liver Dis, 2002,22(2):145156.
[5]皮新军,舒建昌. 药物性肝病135例回顾性分析[J].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2,33(3):300301.
[6]KAPLOWITZ N.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J]. Clin Fect Dis, 2004,38:4448.
[7]范思森,范志亮,李华甫,等. 药物性肝炎94例临床分析[J]. 实用肝胆病杂志, 2006,9(5):304306.
[8]黄伟,黄汉平. 53例结核药致重症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分析[J]. 化疗药物杂志, 2004,17(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