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肠易激综合征40例精神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1-12-27  浏览次数:462次

  作者:魏晓晶,于春艳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精神因素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患,被认为是一类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心身疾病,因慢性反复性发作,患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1]。本文对40例IBS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以了解心理及精神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3年8月至2006年8月,本院门诊经血生化、电子胃镜、结肠镜、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IBS患者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9.28±10.67)岁。

  1.2 方法 应用焦虑自评表(SAS)、抑郁自评表(SDS)[2]进行测定。两量表各为20个项目。将调查者统计的原始分换算成标准分,SAS标准分>50表示有焦虑症状,SDS标准分>53表示有抑郁症状,评定结果与我国常模对照。所有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 12.5 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SAS、SDS总分与常模比较 SAS:本组(42.60±10.80)分,常规组(33.80±5.90)分,两组比较,t=6.68,P<0.01。SDS:本组(44.20±11.24)分,常模组(41.88±10.57)分,两组比较,t=2.10,P<0.05。SAS标准分>50 13例(占32.50%),SDS标准分>53 14例(占35.00%)。

  2.2 各类型肠易激综合征SAS、SDS标准分比较 腹泻型4例(占10.00%),SAS(40.78±10.65)分,SDS(42.04±11.01)分;便秘型14例(占35.00%),SAS(43.98±11.04)分,SDS(45.67±10.32)分;腹泻便秘交替型10例(占25.00%),SAS(40.32±10.01)分,SDS(44.75±11.43)分;腹痛型12例(占30.00%),SAS(41.31±10.21)分,SDS(43.76±11.03)分。SAS>50分腹泻型1例(占25.00%),便秘型4例(占28.33%),腹泻便秘交替型3例(占30.00%),腹痛型4例(占33.33%),4型之间比较,χ2=0.016,P>0.05;SDS标准分>53分腹泻型1例(占25.00%),便秘型5例(占35.71%),腹泻便秘交替型3例(占30.00%),腹痛型3例(占25.00%),4型之间比较,χ2=0.197,P>0.05。SAS和SDS 4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2.3 不同性别SAS、SDS标准分比较 SAS:男性(40.61±9.57)分,女性(47.08±12.10)分,两者比较,t=2.28, P<0.05;SDS:男性(42.70±9.13)分,女性(48.72±11.53)分,两者比较,t=2.89,P<0.05。提示女性患者焦虑症状评分、抑郁症状评分较男性患者多。

  2.4 不同年龄段SAS、SDS标准分比较 SAS<40岁低年龄段组(34.06±6.17)分,41~60岁 中年龄段组(43.21±10.79),>61岁 分高年龄段组(35.67±5.73)分。SDS低年龄段组(41.34±11.73)分,中年龄段组(44.87±10.23)分,高年龄段组(42.10±9.67)分。中段组患者SAS、SDS标准分均高于低年龄段、高年龄段组(P<0.01、P<0.05)。

  3 讨论

  IBS西方国家患病率在11%~24%[3],北京市人群患病率按Manning标准和罗马标准分别为7.26%和0.82%[4]。就诊的IBS患者中50%~90%存在广泛性焦虑障碍、严重的抑郁障碍、社会恐怖症、躯体障碍等精神因素。本组资料:研究组焦虑自评表、抑郁自评表总分,均高于我国常模水平,32.50%患者SAS标准分>50分,35.00%患者SDS标准分>53分,与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的焦虑症1.48%、抑郁症0.76%的发生率[5]相比明显偏高。上述结果说明IBS患者发病率随着生活紧张度的增加而增高,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症状。

  本资料IBS不同类型的SAS、SDS标准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将4组中SAS>50分、SDS>54分者所占比例进行比较,同样差异无显著性,说明不同表现类型的IBS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无显著差异。女性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评分均高于男性,同时,中年龄段组SAS、SDS标准分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差异性,这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1)心理障碍:女性的承受心理能力较差,常表现为神经质、情绪激动、不安不良反应,上述症状长期积累,更易导致疾病的发展,同时由于生理因素的影响,中年龄段组易导致睡眠异常,睡眠障碍降低了内脏痛觉阈值,引起并加重IBS症状[6];(2)人格尺度、长期的抑郁、焦虑倾向:平素过分关注肠道和身体其他部位症状及对社会压力的习惯性反应;(3)对目前所处的困难社会环境和无效的应对措施;(4)异常的疾病态度和病态行为。

  本研究表现IBS患者存在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从而认为,IBS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压力有关。目前,有关精神因素在IBS发病上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IBS是机体对各种应激的超常反应,另一种认为精神因素并非直接原因,但可诱发和加重病情[7]。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朱畴文.胃肠道功能性和动力性疾病.见: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48.

  2 Silk DB. Impac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nme on 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working practices. Eur J Castroenterol,2001,13(11):1327~1332.

  3 Rothstein RD.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Med Clin North Am,2000,84(5):1247~1250.

  4 潘国宗,鲁素彩,柯美云,等.北京地区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一个整群、分层、随机的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1):26~29.

  5 沈渔村主编.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93~123.

  6 万红宇,陈玉龙 .肠易激综合征与精神心理因素.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1):88~92.

  7 崔桂淑.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2,5(9):86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