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和胃降逆饮为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98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12-05 浏览次数:495次
作者:张恒录,吴树友,杨卫霞 作者单位:1.佳木斯郊区人民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2.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附院,黑龙江 佳木斯
【关键词】 和胃降逆饮;反流性胃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导致烧心反酸等症状,内镜下见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我们在临床治疗中,以“和胃降逆,化瘀生肌,增加胃动力”为基本治疗原则,以自拟和胃降逆饮为主(以下简称为“和胃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98例,取得较好效果,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观察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西药组,观察组为和胃饮组。参考日本食管疾病研究会1978年修改的“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标准”,制定统一标准收治病人(见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和胃饮组与西药组均随机收治病人。和胃饮组收治病人98例男50例,女48例。其中20~29岁24例,30~39岁28例,40~49岁26例,50岁以上20例。西药组收治病人98例,男51例,女47例。其中20~29岁25例,30~39岁28例,40~49岁26例,50岁以上19例。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轻重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和胃饮组,采用自拟和胃降逆饮加减治疗。其组成是:黄芪、桂枝、生姜、大枣、菜菔子、大黄、陈皮、枳实、延胡索、薏苡仁、红藤、败酱草、冬瓜仁、火麻仁、苇茎、灸甘草。加减:如反酸加瓦楞子(先煎)、吴茱萸;烧心、吐血、便黑,并合用生肌护膜散(组成:三七、白芨等)。用法:汤剂每日1剂,先用自来水或井水,浸泡20min,再用文火煎3次,煎40min,每次取汁150mL,3次煎出液兑一起,混匀后,再分早、中、晚餐后温服。西药组采用西药常规和对症治疗,应用H2受体拮抗剂、胃肠动力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及抗酸等药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随访1年。
1.3 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
1.3.1 诊断标准
(1)临床症状:剑突下烧灼感、不适或疼痛,吞咽时有刺激痛,胸骨后疼痛,咽下困难,有反流;(2)X线检查:食管钡餐可见食管轻度狭窄,双重造影可见黏膜面上有小颗粒状变化。(3)实验室检查:食管压力测定、食管内pH值测定和食管消酸试验有利于确诊。(4)内窥镜检查:示食管黏膜充血、渗出、糜烂或溃疡,严重者有食管瘢痕狭窄。
1.3.2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X线或食管镜检查示黏膜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X线或(及)食管镜下检查病变有改善;无效:症状未减轻,X线或(及)食管镜检查示病变无改善。
2 结果
两组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和胃饮组明显优于两药组(P均<0.01),两组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χ2=21.23,P<0.01
3 讨论
笔者以“和胃降逆,化瘀生肌,保护黏膜,增强胃动力”为基本治疗原则,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既注意扶正固本,又时刻不忘顺其胃降脾升,大肠传道之性。以自拟和胃降逆饮为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98例,取得较好效果。方中选用益气升阳的黄芪、桂枝、生姜、大枣、灸甘草,可益脾气,升脾阳,建立中焦脾胃之气,取“升降相因”,以升促降之意。本方虽以降胃为主,而不忘升脾益气补中阳;而升时又虑有碍胃降;既护食管胃府黏膜屏障,又忌有滞湿郁胃之弊;诸药合用,能益气升脾以降胃府,助脾胃升降使其升降有力。菜菔子、陈皮、枳实有和降肺胃之效;菜菔子下气消食;陈皮理气调中;枳实破气散痞消积,能行肠中之气,使之断而下行;冬瓜仁、薏苡仁、苇茎消痈化痰利水;火麻仁,润肠通便;此五药与大黄通府泻热相合,能通肠降府,承上启下,以助大肠传道之功。薏苡仁祛湿能解湿邪困脾之机,虽祛湿而不燥;红藤(以豆科植物毛宿苞豆为正品)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善治肠痈、乳痈,取之治痈有长,故用之治食管、胃肠之诸痈疡;败酱草、苇茎清热解毒,排脓破瘀,祛湿解毒,使脾运得行,善治脾胃炎性病变。苇茎、薏苡仁、冬瓜仁与生肌护膜散合用,而具化瘀排脓生肌复膜之功。全方共奏升降脾胃,润肠通便,以助气下承,最适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证见饱胀胃气上逆,动力难以下行之证。自拟生肌护膜散能止血、生肌、制酸,生长黏膜。莱菔子、陈皮、枳实、火麻仁、冬瓜仁、大黄理气和胃降逆,润肠通府,从而增强胃肠动力,助胃府消化。这样既助动力,又保护食管胃肠黏膜,标本兼治,最宜达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