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发表时间:2011-10-28 浏览次数:396次
作者:周江敏 作者单位:831200新疆呼图壁县人民医院消化科
【关键词】 药物性肝病 临床表现
资料与方法
1993~2008年收治药物性肝病患者35例,其中男9例,女17例,年龄16~86岁。药物性肝病的诊断依据服药史、临床症状、血常规、肝功能、病原学检查或肝穿刺综合判定。
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翻阅住院病史,记录服药史,临床症状,血象,肝功,病原学标志检查,其中7例患者有肝穿刺结果。应用SPSS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
结 果
本组病例中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几乎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其中免疫抑制约物所占例最高,占33.3%,其次为抗生素类(包括抗结核药物),占19.4%,第三为解热镇痛药物,占11.1%。其他类药物包括性激素类8.3%,中草药占8.3%,抗精神病药物占5.6%,心血管类药物占5.6%,其他类包括造影剂等均有一定比例。
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本组病例的症状以纳差、乏力表现为多,分别为64.9%和59.5%,第2位是恶心,占35.1%,其他症状包括黄疸、瘙痒、皮疹、发热等,发生率均在15%~25%。
药物性肝病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调查显示,恶性肿瘤,肾移植术后病人所占比例均比较高(19.2%,19.2%),基础肝病和结核病人也均有一定比例(5.3%,15.3%),其他基础疾病尚包括血液病、脑梗塞、甲亢、风湿热、慢性肾脏病、急性胆囊炎等。
临床病理类别:临床按照以肝功能损害或胆汁郁积为主要表现分为三型。肝细胞损害型,多表观为发热、乏力、纳差和转氨酶升高(正常的2倍以上)。 本组此型患者19例,多为应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物,抗肿瘤药物等引起。多在服药1周~1月发病,其中的5例肝穿刺病例,4例表现为肝细胞肿胀,1例有明显脂肪变。停药后恢复较快。胆汁郁积型,多表现为发热、皮肤瘙痒、黄疸、右上腹痛及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34~500pm/L),本型患者7例,多为应用性激素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引起,起病较隐匿,服药时间都在1月以上,其中2例肝穿刺均证实有肝内胆汁郁积现象。停药后恢复较慢。混合型9例,兼具上述两者特点,部分两种损害均明显,部分均不明显。
讨 论
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通常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药物对肝脏的损害程度,二是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因此,药物性肝病的发病可能是直接的或者间接的。
第一种情况:药物更多的是其中间代谢产物与细胞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触发细胞死亡。药物或反应性代谢产物很频繁地和肝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蛋白质/DNA等结合。一些环境和遗传因素可能改变疾病的病程,如代谢的增加(产毒途径)或减少(解毒途径)。抗肿瘤药物,解热镇痛药物可能均通过这一机制起作用。
第二种情况:疾病并非由于药物或其中间代谢产物与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直接引起,而是由于给药触发了机体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通常有以下临床特点:疾病表现和开始用药之间有一段潜伏期,再次给药时,不仅疾病严重程度增加,潜伏期也缩短,病人血液中也存在自身抗体。
无论药物的肝毒性是由于药物本身或其毒性代谢产物引起或者由于免疫介导的肝毒性,其出现均不是完全由某一单纯的因素决定。药物性肝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药物本身毒性、剂量,病人的年龄、性别、对药物的敏感性、免疫状态等都可能在其中起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认为无不良反应的中草药也会造成肝损害。本组病人中,由中草药引起的3例,占8.3%。在加拿大一个胃肠门诊病人的一项调查也获得相似的结果,其中使用草药占4%。草药并不像平常所说的那样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医师引起重视,尤其在我们这样的广泛使用中草药的国家内。
【参考文献】
1 姚光弼.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中华消化杂志,1997,17: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