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溃疡性结肠炎53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1-09-06  浏览次数:425次

  作者:陈秀芳  作者单位:乐昌市人民医院,广东 乐昌 512200

  【摘要】目的:总结我市溃疡性结肠炎(UC)大肠镜下表现和特点。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至2007年8月共行结肠镜检查3 168例,并经临床和病理及大便培养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3例。病变部位以至直乙结肠、左侧结肠、全结肠型多见,92.4%病变累及直肠;内镜下1/2~2/3患者表现为黏膜破坏,炎症和出血,1/5表现为黏膜增生、未见癌变。

  【关键词】 溃疡性 结肠 内镜

  溃疡性结肠炎(UC)属于炎症性肠病,病因和确切的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清楚。病变部位主要在直肠、乙状结肠,也可以扩展到结肠其他部位,病变以黏膜为主,常有糜烂和浅溃疡病形成。

  1 临床资料

  临床症状为腹泻、黏膜脓血便和病情反复及不同程度周身症状:如病程长,严重可累及全结肠患者易有癌变倾向。乐昌市是广东的粤北石灰岩地区,人们多数外出打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节奏加快,患病率也逐渐增加,为总结我市溃疡结肠炎患者的内镜下表现特点,对我院近14年来大肠镜检查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1.1一般情况 我院1994年1月至2007年8月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3例,均符合2000年成都会议标准。本院自1994年1月至1998年12月共检出12例,占同期大肠镜检查1.55%(12/779);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检出19例,占同期大肠镜检查1.69%(19/1177);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共检出21例,占同期大肠镜检查1.72%(21/1277)。其中男34例,女19例,男女之比例为1.78:1。年龄最大84岁,最小16岁。病程2 d~10 a。53例患者年龄分布显示16岁以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好发年龄20岁以下4例,20岁~60岁42例,60岁以上8例,30岁~50岁最多为30例,占全部患者的56.6%。

  1.2 临床表现 5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以左下腹为主,腹泻,解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发热,肛门下坠等症状,少部分有肠外症状。其中腹痛45例,多为左下腹疼痛,多为间歇性,2次/d ~3次/d,有腹痛-便意-排便后减轻的规律。腹泻10例,解黏液便48例,脓血便35例,便秘5例,里急后重15例,发热3例,消痩10例,贫血15例。53例患者病情分期属急性活动期40例,慢性活动期6例,静止期2例。

  2 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现黏膜破坏和炎症改变,主要表现为黏膜糜烂、溃疡、炎症性渗出(黏液或脓性分泌物)等。53例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表现:黏膜糜烂36例(69.6%),溃疡21例(39.6%),黏膜增生7例(13.2%),炎症性渗出(黏液或脓性分泌物等)30例(56.6%),出血34例(64.1%),糜烂加增生2例(3.7%),溃疡加增生3例(5.6%),单纯增生2例(3.7%)。由此可见,黏膜破坏和炎症表现占主要部分(56.6%~67.9%),64.1%有出血性破坏,黏膜增生者占13.2%,11.3%的患者同时有黏膜破坏和增生表现。病变部位:5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变范围分布情况:以侵犯直肠,直乙结肠,左侧结肠,全结肠型多见。侵犯次全结肠和单纯回盲部较少见。

  病理特征及大便培养结果:5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都进行了黏膜活组织检查及大便培养,大便培养均无致病菌,病理结果:53例均有黏膜层为主的炎症性反应,隐窝脓肿3例,炎症渗出10例,不典型增生3例,息肉样增生3例,溃疡形成4例。

  3 讨论

  53例溃疡性结肠炎,根据大肠镜检查及黏膜活组织检查,临床表现及大便培养而确诊。溃疡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侵犯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炎症,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活组织检查组织学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隐窝脓肿,长期病变可见腺体结构紊乱,萎缩。目前有自身免疫、感染、遗传、精神因素有关,但确切的发病原因和机制仍不清楚。因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黏膜或黏膜下层,所以大肠镜结合活检是较可靠的诊断方法;但需要通过大便培养排出细菌性肠炎,肠结核等。

  本组最长随访时间为12 a,未发现1例癌变者。国外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是大肠癌的高危因素,其发病率为3%~5%,高达10%,我院癌变率为0,表明我市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率远远低于国外,癌变随访观察应着重于病程长者和活组织检查有不典型增生者。从本结果看,53例溃疡性结肠炎资料显示,男性患病人较女性多为1.78:1;16岁~84岁岁均可发病,好发年龄20岁以下4例,20岁~60岁42例,60岁以上8例,30岁~50岁最多为30例,占全部患者的56.6%。

  从资料结果看:5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也逐渐增加,其中:1994年1月至1998年12月共检出12例;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检出19例,2004年1月至2007年8月共检出19例,大肠镜总检出率为1.67%(53/3168),提示大肠镜对诊断和筛查溃疡性结肠炎的意义。

  内镜下观察,约56.6%~67.9%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现黏膜破坏炎症改变;主要表现为黏膜糜烂、溃肠、炎性性渗出;64.1%有出血性改变,黏膜增生者占13%,11.3%的患者同时有黏膜破坏和增生的表现。

  病变部位以直肠、直乙结肠、左侧结肠、全结肠型多见;侵犯次全结肠和单纯右侧结肠者少见。国外资料显示全结肠型几乎占一半,本组53例患者中至少有90.56%病变肯定累及直肠,累及乙状结肠71.69%。本组5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通过临床资料、大肠镜检查及活组织检查及大便培养综合判断并排除感染性结肠炎确定病变分期,是否存在异型增生及有无癌变等为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和随访追踪提供依据。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累及黏膜浅层,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对于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具有重要价值,并且对于疗效评估及随访有着重要作用。国外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癌的高危因素,其癌变率大于3%~5%,高者可达10%。故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异型增生者,需定期随访,以防癌变。

  【参考文献】

  [1] 冯建霞,刘顺英.溃疡性结肠炎132例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1:31.

  [2] 象仁欠, 周黎黎. 溃疡性结肠炎86例内镜及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5:348.

  [3] 曹建彪,李雅君.128溃疡性结肠炎内镜资料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0,2:2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