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185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26 浏览次数:541次
作者:涂海峰,潘倩敏 作者单位:510220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
【关键词】 大肠息肉; 临床分析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约占肠道息肉的80%,其中约50%~75%位于乙状结肠或直肠,男多于女,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1]。大肠息肉多为腺瘤样息肉,且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2]。大肠癌多由息肉恶变形成,因此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病理特征对早期发现并摘除息肉及降低肠癌发病率和保障患者健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我院2002~2007年行肠镜检查发现的185例大肠息肉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大肠息肉患者185例,男102例、女83例,年龄22~76岁,平均56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121例,占65.4%),其余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秘、消瘦及贫血等。
1.2 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 本组共检出息肉223枚,其中位于乙状结肠及降结肠102枚(占45.7%)、直肠56枚(占25.1%)、回盲部29枚(占13.0%)、升结肠24枚(占10.8%)、横结肠12枚(占5.4%);息肉直径≤1cm者148枚(占66.4%)、>1cm~<2cm者56枚(占25.1%)、≥2cm者19枚(占8.5%);有蒂及亚蒂息肉188枚(占84.3%)、无蒂息肉35枚(占15.7%)。
1.3 息肉病理类型 腺瘤型息肉121枚(占54.3%)、增生性息肉52枚(占23.3%)、炎性息肉47枚(占21.1%)、幼年型息肉3枚(占1.3%)。腺瘤中以管状腺瘤为主共94枚(占77.7%)、绒毛状腺瘤15枚(占12.4%)、混合型腺瘤12枚(占9.9%)。
1.4 恶变情况 息肉恶变8枚,均为腺瘤型,其中绒毛状腺瘤6枚,恶变率为40%;直径>1cm~<2cm者4枚,恶变率为7.1%;直径≥2cm者4枚,恶变率为21.1%;带蒂1枚,恶变率为0.5%;无蒂型7枚,恶变率为20%。
2 讨论
一般认为,息肉发生率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其原因可能与年龄的增加免疫功能减退有关。男性稍多,男女性别比差异无显著性。便血为大肠息肉的主要症状,本组便血者占65.4%。与文献[3]报道相近。8例恶变息肉均有便血,提示恶变息肉的临床症状以便血为主。左侧大肠内息肉便血较多见,尤以腺瘤型息肉便血率最高,腺瘤型息肉易糜烂,故易出血, 且恶变率最高。因此,便血是肠镜检查的绝对指征。另外,反复发生腹泻、腹痛、粘液便、便秘、贫血、消瘦的患者也应尽早行大肠镜检查。
本组息肉以左半结肠居多,占70.9%。而本组息肉又以腺瘤型息肉为主(占54.3%) ,但仍较国内其他地区腺瘤型息肉分布(占80 %)低,提示大肠息肉的发生及病理类型可能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4] ;炎性息肉以右半结肠为主,而腺瘤型息肉好发于左半结肠。但随年龄增长,右半结肠的比例升高,此种部位分布的差异主要来自管状腺瘤,而绒毛状腺瘤大多生长于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恶变可见于各个肠段,因此,肠镜检时应尽量检查全大肠。
息肉的恶变与其大小、形态及病理类型有关,特别是腺瘤型息肉,其大小与癌变呈正相关,体积越大,癌变的机会越高,直径>1cm的息肉极易癌变。本组恶变均为腺瘤性息肉,恶变率达6.6%,且绒毛状腺瘤恶变率高于管状腺瘤,直径>1cm的息肉恶变率为7.1 %、直径≥2cm的息肉恶变率为21.1%、而直径≤1cm的息肉未见恶变;广基、分叶的息肉较带蒂、不分叶的息肉恶变机会要高,说明息肉的大小、形态是其恶变的重要相关因素。本组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直径多小于1cm ,未见恶变。
腺瘤型息肉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已被公认。有报道[2]指出,大肠腺瘤型息肉患者大肠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3~5倍,多发性腺瘤可高出10倍左右。但炎性息肉亦有恶变的报道,增生性息肉一般并不恶变,恶变仅偶见于其中含有腺瘤成分的混合型增生性息肉。根据超微结构和组织培养研究证明,幼年性息肉属于错构瘤,此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仅偶有恶变报道。大肠息肉不论其大小、部位如何均有恶变的可能,因此,镜检时发现息肉均应常规活检。大肠息肉生长缓慢,及早摘除大肠息肉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降低大肠癌发病率意义重大。内镜下常用的摘除方法有高频电凝电切、微波、活检钳夹除、激光等,以高频电凝电切应用最普及,而微波对无蒂型、广基型及多发性息肉疗效好,且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较少。对于那些内镜不能摘除或有发生肠穿孔危险的较大的息肉,以及有癌变危险的息肉则应手术治疗。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摘除后预后良好,炎性息肉主要取决于大肠炎性病变的发展。经治疗后容易复发的是腺瘤,故主张腺瘤摘除后一年,应作结肠镜检查一次,发现息肉及时处理。如检查阴性,改为每三年检查一次,连续两次阴性后才可以结束随诊。对于多发性息肉、高龄、广基大息肉及息肉癌变者,应在术后半年复查肠镜一次,连续三年阴性后改为两年复查一次,并终身随访,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息肉癌变。定期肠镜检查对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12版.北京:人民卫生社,2005:1934
[2] 郑芝田,黄萃庭,王志均,主编.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703-706
[3] 吴子刚,吴子光,全华斌,等.大肠良恶性息肉的临床特征及内镜、病理形态学特点[J].中华内镜杂志,1999,16:141-143
[4] 粟芹,李镇麟,汪春莲,等.825例湖南人大肠息肉的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1999,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