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改进保留灌肠法的护理观察

发表时间:2011-09-05  浏览次数:411次

  作者:郝春艳,刘芳,郑欣颖,崔明娟  作者单位:吉林省第四人民医院呼吸消化科,吉林 长春 130012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老年;灌肠;改进

  小剂量药物保留灌肠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简便、有效的方法。药液在肠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的治疗效果。传统保留灌肠方法,存在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短,外溢明显的缺陷,影响了药物剂量的准确性及治疗效果,尤其老年患者常有肛门括约肌减退、肛门松弛情况〔1〕。我院采用改进保留灌肠方法治疗40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明显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UC疾病活动期住院患者80例,均符合我国UC诊断标准、临床分度和分类标准〔2〕,并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60~76 岁,平均64.6 岁,病程2个月至10年。病变部位多为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均保留灌肠2 w。两组年龄、性别、身高、病程、大便情况(每日大便次数、性状、颜色)及结肠镜所见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药物配制 两组患者都采用蒙脱石散(思密达)粉剂6 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搅匀,药液温度39℃~41℃。

  1.2.2 操作方法 观察组采用改进保留灌肠法实施操作,首先将床尾抬高15°~20°,病人取左侧卧位,臀部垫高10 cm。一次性输液器插入配好的灌肠液输液瓶内,剪掉输液器过滤器,将输液器塑料管与14号一次性吸痰管连接,按照静脉输液法排气后关闭调节器。石蜡油润滑肛周及吸痰管前端后,将吸痰管轻轻插入肛门,动作轻柔,循腔进管。插管深度20~25 cm,松开调节器,每分钟80~100滴。如患者稍有便意时,护士用右手固定肛管,左手大拇指用力按压患者臀部右侧环跳穴部位,压到溶液灌完为止〔6〕。灌肠液滴完后拔管,灌肠完毕后保持臀部垫高体位,15 min 后平卧。

  对照组常规保留灌肠,即按照《护理学基础》(1986)〔2〕中的保留灌肠法实施操作。灌肠前患者臀部垫高约10 cm,采用22Fr橡胶管插入15~20 cm,缓慢灌入药液,液面距患者肛门不超过30 cm,1 min 内灌完,随后拔管,嘱患者保留1 h 以上。

  1.2.3 观察指标 观察灌肠后第1次排便时间,即药液保留时间和灌肠液外溢情况;观察患者治疗1个疗程(14 d)后症状的改善情况。

  1.2.4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次数1 ~2 次/d,无黏液血便,镜检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大便次数2 ~3次/d,镜检白细胞、红细胞在5个/HP左右。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变。以“治愈”加“好转”的例数计算有效率。

  1.3 统计学处理 两样本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灌肠药物肠道保留时间及灌肠液外溢比较。观察组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灌肠液外溢明显减少,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14 d)后,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保留灌肠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达到治疗目的。药物在肠道内存留时间长短直接影响治疗效果〔3〕,灌肠液在肠道内存留2 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6 h以上效果最佳〔4〕。由于灌肠液刺激肠道,增加肠蠕动,老年患者常因肛门括约肌张力减低,相互协调功能下降,内括约肌收缩力增强,外括约肌收缩力减弱〔5〕,当肛管受到粪便或灌肠液刺激后更易发生失控现象,故药液保留时间短。 传统灌肠方法使用的肛管较粗,质地较硬,对肠壁刺激性大,使便意感明显,因此,排便时间早,疗效差。本观察组将插管深度增至20~25 cm,其导管到达位置为乙状结肠中段,因其容量较大,单位时间内灌入液体流入直肠的量明显减少,避免了液体直接进入直肠而引起排便反射,对肛门括约肌的刺激强度减少,液体在肠内保留时间相应延长。本组资料显示,在给老年患者行药物保留灌肠时,适当增加插管深度,可以明显延长药物存留时间,有利于肠黏膜充分吸收,治疗效果亦有显著提高。加上吸痰管口径小,比肛管软,对肠道剌激小,可减轻便意感,使溶液在结肠内保留时间延长,而且对于肛门括约肌松弛,收缩无力的患者,可避免液体从导管旁流出,插肛管时遇到阻力少,减少患者的痛苦或不适。在给老年患者药物保留灌肠过程应注意导管质地要柔软,无破损;插管动作要轻,并按解剖特点缓慢插入,以避免损伤肠黏膜。灌肠时护士左手大拇指按压患者右侧环跳穴部位,可降低直肠壁内感受器剌激的强度,同时阴部神经冲动增多,可使肛门外括约肌收缩,从而减轻了患者的便意〔6〕,也使患者分散了注意力,使灌入的液量增多,液体在肠内停留的时间也延长。

  改进保留灌肠法采用一次性输液器以每分钟80~100滴的速度滴注灌肠液,使直肠内压力缓慢匀速上升,有利于药物保留。常规肛管质地较硬,且有两个出水口,灌注器无法控制灌肠液速度,灌肠液对直肠壁的压力刺激不均匀,容易引起排便反射,导致灌肠液外溢,药液保留时间短。将床尾抬高15°~20°,拔管后将患者臀部垫高15 min后平卧,这些措施可促使灌肠液充分与肠壁接触。本观察结果显示:改进保留灌肠法药液外溢发生率明显减低,肠道内药物保留时间延长,提高了疗效。这与存留时间愈长疗效愈佳的研究结果相一致〔7〕。

  【参考文献】

  1 甘兰君.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31.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236.

  3 余爱珍.基础护理学〔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12.

  4 李艳华,邵静梅,吕文敏.改进中药保留灌肠方法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9):5503.

  5 蔡醒华.临床老年病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6:110.

  6 赵春玲.改良式清洁灌肠在妇科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3;9(9):72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