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胃镜引导下小肠置胃管术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1-09-13 浏览次数:393次
作者:陈秀芳,李娜 作者单位:乐昌市人民医院,广东 乐昌 512200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胃镜在临床的应用。方法:电子胃镜引导下小肠置胃管术治疗胃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及行肠内营养。结果:操作简单,效果良好,病人满意。结论:电子胃镜引导下小肠置胃管术治疗胃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及行肠内营养,取得效果良好,病人满意,此技术在内镜直视下操作,直观简便,定位准确,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关键词】 胃镜,引导,肠内营养
我院采用电子胃镜引导下小肠置胃管术治疗胃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及行肠内营养,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外科住院病人,男84岁,胃镜诊断胃窦幽门管癌,于2007年9月5日在我院外科行胃癌根治术,于9月10日胃管不慎脱落,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考虑病人术后出现十二指肠残端瘘,需插胃管进行输入襻引流胆汁,于是由胃镜主治医师操作行胃镜引导下置胃管于输入襻引流胆汁,置胃管术后胃管引流通畅,病人腹胀减轻,无呕吐、病人自觉症状好转。并于9月15日上午拔出胃管,拔出胃管后马上更换一条胃管,再次行胃镜引导下置胃管于输出襻,行肠内营养,置胃管后即经胃管注入生理盐水,通畅。下午开始输注肠内营养液,病人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无腹胀,有肛门排气。
1.2 器械与方法 器械:GLF-V电子胃镜 活检钳 胃管 压舌板 手电筒 胶布等。置管方法:由一名熟练的胃肠镜医师和二名护士协作完成。
术前用2%利多卡因喷咽部,对口咽黏膜进行表面局部麻醉;护士将胃管经鼻插入深约45cm至残胃部;常规操作胃镜进入胃腔,仔细观察胃黏膜情况,循腔进镜寻找吻合口、输入襻、输出襻,并观察其形态、大小及肿胀程度及黏膜情况;在胃内找到胃管后,用活检钳由活检管道插入,打开活检钳,钳住胃管前端侧孔,由一个护士插胃管,另一个护士插胃镜,在电子胃镜引导下,循腔进镜逐步缓慢送胃管至输入襻、输出襻,深度以超过吻合口约20 cm为宜,然后拔出活钳,再缓慢退出胃镜,注意要缓慢退出胃镜,以防带出胃管,然后检查胃管有无盘旋于口腔内,确认无后用胶布固定好胃管于耳前。胃管要保持通畅,一般采用缓慢推注,营养液温度在35度~40度,每次量约200 ml,每日量约2 000 ml,入量视病人情况由少至多逐渐增加,营养液可以是牛奶、果汁、肉汁等高营养液,注意防止管道堵塞。
2 结果
病人于9月10日术后第一次做胃镜时,见吻合口黏膜充血、水肿伴有广泛糜烂及少许渗血;9月15日术后第二次做胃镜时见吻合口黏膜充血、水肿,有少许糜烂,未见出血。
3 讨论
吻合口梗阻、十二指肠残端瘘、胃术后排空障碍等是胃肠吻合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特别是癌症病人,而大部份为水肿导致的假性梗阻,内镜下表现为吻合口黏膜充血、水肿伴广泛或散在糜烂及渗血、有的可形成溃疡。重度吻合口水肿往往影响肠道吸收,导致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并加重吻合口症状,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情况有时易误诊为机械性梗阻而进行第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创伤和痛苦。而通过电子胃镜引导下小肠置胃管术,在输入襻引流胆汁或在输出襻行肠内营养;留置胃管,通过胃管注入营养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低蛋白血症,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使吻合口水肿尽快消除及十二指肠残端瘘口尽快愈合,达到营养治疗目的。
本例患者由于是不慎把胃管拔出,通过电子胃镜引导下小肠置胃管术,病人得到了较好的治疗,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识别输入襻、输出襻;有丰富胆汁的肠襻、常为输入襻,胆汁少的肠襻常为输出襻。
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符合生理,费用低,更安全。经肠营养的最大优点是:食物通过肠道时,有助于改善门静脉系统循环,改善腹腔有关器官(特别是肠道)的血流灌注与氧的供给;增加肠蠕动;促进肠道激素与免疫球蛋白的释放;利于肠黏膜细胞的生长,改善肠黏膜的渗透性;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临床发现: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肠内营养可改善营养状态,保护肠黏膜屏障,避免感染、菌血症引起的死亡高峰;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胃肠吻合口瘘,能使瘘口自行愈合, 减低病死率;肠内营养支持还能有效治疗手术后胃排空障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合理的肠内营养治疗,避免了含过敏原的食物刺激吻合口,促进其水肿的消退。电子胃镜引导下小肠置胃管术的优点是:采用电子内镜导入,在内镜直视下操作,直观简便,定位准确,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姜相君,林惠忠.经内镜小肠置管治疗胃手术后吻合口梗阻[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3,8:204-225.
[2] 沈伟明,王建华.X线下内镜鼻肠管置放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3,12:20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