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例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1-01-19 浏览次数:458次
作者:高原,周元昆,牟海军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贵州,遵义,56300
【摘要】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确诊的IBD患者相关资料共79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79例患者中,有64例为溃疡性结肠炎(UC),15例为克罗恩病(CD),男女之比分别为1.2∶1和1.5∶1。在UC患者中17.19%为直肠炎,35.94%为直乙状结肠炎,34.38%为左半结肠炎,全结肠炎为12.50%。CD患者中有20.00%病变局限于末端回肠,26.67%为结肠,40.00%为回结肠,而13.33%病变累及回肠以上部位。2000~2004年诊断IBD 62例,1995~1999年诊断IBD 17例。结论 后5年IBD发病数较前5年明显增多,以UC患者为主,但症状的严重程度低,肠外表现少。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克罗思病 临床特征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病因和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有资料表明[1],白色人种较有色人种发病率高4倍,其中尤以犹太人发病率最高。我国该病的报道逐渐增多,但临床特征分析仍不多见。笔者收集了本院9年来全部确诊为IBD 的患者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病的发病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1995~2004年我院共行结肠镜检查5670例,临床及结肠镜拟诊IBD共94例,每例均行经内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IBD共79例,结肠镜诊断符合率为84.04%。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结果确诊,符合成都会议标准[2]。UC病变范围根据肠镜所见分为直肠炎(炎症局限于直肠)、直乙状结肠炎(炎症范围包括直肠和乙状结肠)、左半结肠炎(炎症病变从直肠至脾曲)、全结肠炎(炎症范围越过脾曲)。入院UC患者部分诊断为重度UC,其标准为:腹泻≥6次/d,明显黏液血便,体温>38.0℃,脉搏>100次/min,血红蛋白<70g/L,红细胞沉降率>30mm/h[3]。
1.2 研究指标
本院逐年同期就诊人数,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及肠镜所见,病理表现、病变范围、严重程度、肠外表现及并发症等。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研究资料输入计算机数据库,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进行描述。
2 结果
79例确诊的IBD患者,有64例(81.01%)为UC,15例(18.99%)为CD。每年本院IBD入院患者疾病构成比见表1。可看到2000~2004年(62例)比1995~1999年(17例)本院确诊的IBD患者增加了3倍,但主要是UC患者增多。表1 1995~2004年IBD检出例数和检出率(略)
2.1 UC临床特点
2.1.1 性别比
UC患者男35例,女29例,男女之比为1.2∶1 。
2.1.2 诊断年龄构成
UC患者年龄分布见表2。男性为(42.9±13.2)岁,女性为(45.95 ±13.4)岁。UC患者确诊年龄段多为40~50岁。表2 UC和CD患者年龄分布情况(略)
2.1.3 与吸烟的关系
51.56%的UC男性患者有吸烟史,而女性UC患者无吸烟史。患者的吸烟量本研究未能收集。
2.1.4 家族史
未发现明确家族病例。
2.1.5 UC患者临床特征 所有UC患者均进行了全结肠镜检查,患者病变范围根据肠镜肉眼所见判断,均为确诊时第一次肠镜所见,见表3。表3 64例UC病变范围分布状况(略)
13例UC患者(20.31%)接受入院治疗。对入院患者临床表现统计发现,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或黏液脓血便,部分为肛门坠胀、腹部包块,有少数患者表现为便秘(3/64)。其他全身表现主要为发热、贫血,但营养不良并不多见。13例入院患者中有2例(15.13%)符合重度UC标准,另外入院的11例患者中有8例为轻度,3例为中度。对这64例患者肠镜检查分析发现:患者病变均呈连续性改变[4]:其中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1级)占6.25%;黏膜质脆、接触性出血(2级)占26.56%;黏膜有自发性出血(3级)占14.06%;表浅不规则溃疡(4级)占67.19%。进一步根据临床轻、中、重度分级发现:轻度患者肠镜多表现为1级和2级,中度2级和3级多见,而重度患者4级多见。病理观察结果:100%患者均表现为固有膜内淋巴、浆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的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有53.13%患者有杯状细胞减少,腺上皮细胞增生和(或)不典型增生;发现39.06%患者有黏膜隐窝脓肿形成;35.94%患者发现肉芽组织增生,炎症坏死渗出。另外有2例伴黏膜桥样增生、假息肉形成。进一步研究临床轻、中、重度UC各病理观察指标发现:随着UC严重程度加重,杯状细胞减少,腺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隐窝脓肿,肉芽组织增生,炎症坏死渗出的发生明显增高。2例黏膜桥样增生、假息肉均发生在重度UC患者。
2.1.6 肠外并发症
1例患者有关节炎病史(1.56%),其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与骨关节X线表现。1例伴有口腔溃疡。
2.2 CD临床特点
2.2.1 性别比
CD患者男9例,女6例,男女之比为1.5∶1。
2.2.2 诊断年龄构成
CD患者年龄分布见表2,患者年龄为(33.0±12.7)岁。CD患者确诊年龄段多为20~40岁。
2.2.3 与吸烟的关系
80.00%的CD男性患者有吸烟史,无CD女性患者提供吸烟史。
2.2.4 家族史 未发现明确家族病例。
2.2.5 CD患者临床特征
CD患者病变部位的判断主要通过肠镜、胃肠道造影及手术肉眼所见。病变部位多发于回肠末端及结肠。有20.00%患者病变局限于末端回肠,26.67%为结肠,40.00%为回结肠,而13.33%患者病变累及回肠以上部位。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几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腹痛,其中右下腹或脐周痛者多见,占86.67%,大多为隐痛、阵发性加重及反复发作;其次为腹泻(大便次数为4~10次/d)和腹部包块,少数有便血。另外发热、贫血、全身营养不良明显较UC患者多见。
尤其在青少年患者中,4例患者有肠道狭窄。9例患者(60.00%)入院治疗。4例患者(26.67%)入院后进行手术,其中1例为急腹症。高手术率也说明CD确诊的复杂性与困难性。手术患者有3例取得胃肠道大体标本,发现均有特征性的CD表现:肠腔狭窄、肠壁增厚、裂隙状溃疡、鹅卵石样改变,还有部分有壁内脓肿,瘘道形成;而病理表现均为全层炎症、溃疡。对15例患者的肠镜资料分析发现回盲部最易受侵犯,病灶活检多呈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改变,主要描述为:①节段性黏膜破坏、黏膜桥、息肉样增生9例,占60.00%。②铺路石样改变5例,占33.33%。③纵行、圆形或沟槽样溃疡11例,占73.33%。其中2例发现肠腔明显狭窄,占13.33%。仅1例找到非干酪性肉芽肿,阳性检出率为6.67%。患者肠镜黏膜活检病理表现主要为:炎性细胞浸润,炎性坏死渗出,肉芽组织增生,杯状细胞减少,腺体破坏,隐窝脓肿形成。
2.2.6 肠外或全身表现
3例(20.00%)曾伴有肛裂,口腔阿弗他溃疡1例,肝胆病变4例(肝内胆管结石2例、胆囊炎1例、胆囊结石1例),泌尿系结石1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体重下降(达5~20kg)。未见中毒性巨结肠病例。
3 讨论
虽然在国内一直认为IBD发病率远低于欧洲和北美国家,但近年来国内的病例报道呈上升趋势。Jiang等[5]曾综合分析了10218例国内文献报道的IBD患者的一些临床特点,发现近10年该病的报道病例上升了3.08倍。我院IBD患者数量及疾病构成比的增加可反映我市IBD发病的上升趋势。2000~2004年患病人数明显增加,较1995~1999年增加了3倍,而同期对应的接受大肠镜检查的人数亦增长了4~9倍,尤其全结肠镜回肠末端插镜成功率增高,故UC患者的检出人数与肠镜检查人数有关联,提示了肠镜检查对诊断和筛查UC的意义;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制度的健全,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也是该病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另外生活方式的西化如饮食、农村城市化、城市工业化也可能是重要原因。UC的同期诊出率较CD高3倍,日本的研究同样发现UC发病率较CD高4倍[6]。日本和韩国的研究还发现男性CD患病率明显较女性高[7,8],与我们发现一致,而欧洲白种人中无此差异[9]。吸烟在中国男性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本研究中有51.56%的UC和80.00%的CD男性患者有吸烟史,而无女性患者吸烟,这个危险因素可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之一。因资料的局限性,期待将来有更加完善的研究来揭示其间的关系。本组中CD的发病高峰年龄段与亚洲和西方其他国家一致,但UC的发病高峰较西方国家延迟10年[6,9,10]。未发现有明确的家族史,与欧洲[11]和亚洲[12]其他国家不同,可能与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较低有关(落后的医疗条件,使患者的家族史可靠程度下降,需要将来长期的随访研究)。疾病病变部位相仿,都表现为以左半结肠为主,但疾病的严重程度较低,结肠切除率低。本组结果中较低的肠外病变发生率也与亚洲其他国家一致,而低于西方国家。结肠镜检查对IBD的诊断有很大价值,尤其是UC,因其累及黏膜浅层,结肠镜检和活检意义均较高。肠镜检查分级也能很好地反映活动性UC的临床特征,与临床严重程度分级具有一致性。但CD病变累及肠壁较深,好发于小肠,结肠镜检意义相对UC较低;常规活检不能取得满意结果,建议尽量进行深活检,使取得肉芽肿结节的概率增加。IBD的临床特点可能存在种族地域的差异,揭示其疾病临床特点有助于更好阐述其发病机制。
【参考文献】
[1]曹建彪,李雅君,张红光,等.128例溃疡性结肠炎内镜资料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0,6(1):21.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9.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13-1617.
[4]曹倩,胡伟玲,高敏,等.379例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4):222-225.
[5]Jiang XL, Cui HF. An analysis of 10218 ulcerative colitis cases in China [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2,8(1):158-161.
[6]Morita N, Toki S, Hirohashi T, et al.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Japan: nationwide epidemiological survey during the year 1991 [J]. J Gastroenterol, 1995, 30(Suppl 8): 1-4.
[7]Yao T, Matsui T, Hiwatashi N. Crohn's disease in Japan: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epidemiology [J]. Dis Colon Rectum, 2000, 43(10 Suppl): S85-S93.
[8]Song IS, Chang DK, Kim CY. Current status of Crohn's disease in Korea [in Korean] [J]. Korean J Intern Med, 1998, 55: 158-168.
[9]Archimandritis AJ, Kourtesas D, Sougioultziz S, et al.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Greece- a hospital-based clinical study of 172 consecutive patients [J]. Med Sci Monit, 2002,8(3):CR158-CR164.
[10]Timmer A, Breuer-Katschinski B, Goebell H. Time trends in the incidence and disease location of Crohn's disease 1980-1995:a prospective analysis in an urban population in Germany [J]. Inflamm Bowel Dis, 1999,5(2):79-84.
[11]Russel MG, Pastoor CJ, Janssen KM, et al. Familial aggregat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South Limburg, The Netherlands. The South Limburg IBD Study Group [J]. Scand J Gastroenterol Suppl, 1997,223:88-91.
[12]Isbister WH, Hubler M.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Saudi Arabia: presentation and initial management [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998,13(11):111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