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的诊断与治疗
发表时间:2010-08-02 浏览次数:447次
作者:马玉红 魏新峰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科,宁夏 银川 750021
【关键词】 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老年患者;诊断;治疗
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SSC) 以肝内外胆管的慢性纤维化狭窄和闭塞为其特征。是由于胆管结石,手术损伤后继发慢性、复发性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管炎,长期损伤胆管细胞所致。本病特征是见于一次或多次胆道手术史,并伴有长期、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的患者。临床表现为慢性淤胆性综合征。SSC易并发脂肪泻、骨质疏松、细菌性胆管炎,老年人表现尤为突出,易与胆管癌混淆,且晚期易并发胆管癌,诊断较困难,临床上往往注重老年人的消耗症状,而忽视了对疾病本质的发现,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有些老年患者,虽然得到了及时的诊断,但由于缺乏合理的治疗,使病情加剧,最终因门静脉高压症、肝衰、肝性脑病或并发胆管癌而死亡。因此,本文通过1例病例对老年人SSC的诊断与治疗做一阐述。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76岁,因“皮肤瘙痒、乏力1个月、加重伴黄疸1 w”以“黄疸原因待查”,于2007年2月8日入院,入院时查肝功能异常,总胆红素高达179.9 μmol/L,既往体质一般,有乙肝病史10年,1997年行结肠穿孔修补术,2000年有肠梗阻病史,2003年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否认结核、外伤、输血和血制品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查体:精神状态欠佳,巩膜及皮肤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心肺腹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肝功能:ALT 890 U/L,AST 532 U/L,TBA 305 μmol/L;TB 179.9 μmol/L,DB 106.3 μmol/L,IDB 73.6 μmol/L,ALB 36 g/L;ALP 165 U/L;GGT 89 U/L;CHOL 2.58 mmol/L;APA 0.98 g/L;C3 0.64 g/L;LDH 257 U/L;IgA 1.08 g/L,IgG 10.8 g/L,IgM 0.63 g/L。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阴性,尿胆红素(+);CEA、AFP、血粪常规、血沉、凝血全套、肾功能均正常,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CIgG(+);其余均阴性;抗线粒体抗体、抗核抗体、抗DSDNA、抗SSDNA、抗ENA均阴性,抗“O”、类风湿因子、血清铜、铜蓝蛋白均正常。B超示:肝脏大小正常,内部回声弥漫性增强,肝内外胆管未扩张,胰头稍增大,双肾未见异常;肝脏MRCP示:肝内胆管节段性变细。ERCP示:肝内胆管呈节段性狭窄,分支稀,胆总管变细、僵硬,直径0.3 cm,其内无充盈缺损影,下端狭窄,提示硬化性胆管炎。肝活检病理示:肝细胞轻度肿胀,水样变性。入院诊断:SSC。患者入院后 ,首先调节饮食,减少饮食中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含量,供给中链甘油三酯、亚麻油酸盐,增加糖、蛋白质含量,鼓励患者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限制钠的摄入,病例晚期供给要素饮食,药物治疗着重于肝细胞的保护与修复及胆汁的排泄,给与还原型谷胱甘肽1.2~1.8 g/d、门冬氨酸鸟氨酸5~10 g/d,促肝细胞生长因子120 μg/d,门冬氨酸钾镁40~60 ml/d,国产或进口熊去氧胆酸(UDCA)13~15 mg/kg体重,泼尼松30 mg/d,丹参注射液12~16 g/d保肝利胆降胆红素联合治疗。
2 讨论
SSC目前报道较少,某些病人长达10年无症状(多由常规肝功能检查发现),本病通常逐渐加重,药物如皮质激素、硫唑嘌呤、青酶胺和甲氨蝶呤并非很有效,并且易引起严重的副反应,熊去氧胆酸的远期疗效尚未明了。临床对于有一次或多次胆道手术史,并伴有长期的、反复发作的胆管炎患者的淤胆症状缺乏足够重视。致使淤胆长期损伤胆管细胞,整个胆管系统弥漫性炎症和纤维化,导致肝内、外胆管梗阻,胆管数目逐渐减少,并逐渐发展致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衰、肝性脑病而死亡。肝移植,这是对经所有治疗无效、发展至晚期的病人的唯一治疗。但这些患者大多数都非常虚弱,不能接受肝移植术。所以,选择和确定肝移植的最佳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大多数的研究结果显示终末期硬化性胆管炎患者肝移植后的1年生存率为90%~97%,5年生存率为83%~85%〔1〕。UNOS 1977年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91%,5年生存率为83%〔2〕。这些研究为SSC患者行肝移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是,虽然SSC患者肝移植后的近期生存率是理想的,但器官的长期存活率尚不高,因为常存在较高的急慢性器官排异反应和较高的动脉栓塞率。
老年人尤其是75岁以上老年人,因脏器贮备功能减退,内环境稳定能力低下,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缓慢,半衰期延长,致使药物的不良反应(ADR)明显增多。一旦发生ADR,其程度较年轻人严重,甚至使病情急转直下。因此,应用激素时常规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及活性钙预防并发症,并注意及时控制感染。另外,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可隔日静脉给予脂溶性维生素10~20 ml;维生素K140 mg/d,对于脂肪泻除调节饮食外,可给予胰酶制剂、调整肠道菌群制剂及适量口服抗生素。再者,由于肝细胞损伤导致肝脏功能减退,凝血因子、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合成不足,出现低蛋白血症,难治性腹水,伴有出血倾向。如果凝血酶原活动度<20%,绝大多数病例死亡,Ⅴ因子及Ⅶ因子明显下降时,预后极差〔3〕。可通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上述成分,每日或隔日100~200 ml输注,纠正低蛋白血症,预防出血,促进腹水消退。血浆中含有免疫活性物质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能解决运用激素后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的问题,血浆还能强化蛋白合成酶,增加肝内蛋白的合成,促进受损肝细胞恢复;激素能降低毛细胆管通透性,减少胆栓形成,有利于胆汁排泄,促进黄疸消退,激素还能克服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发生的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总之,治疗上要保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正氮平衡,控制感染,促进肝细胞再生,维护肝功能,促进胆汁排泄,纠正凝血机制障碍,防止并发症等。
此外,SSC由于胆汁淤积造成的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而老年人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有加重的趋势。胆红素的神经毒性取决于血中游离胆红素水平的高低,监测B/A比值(血总胆红素/白蛋白比值)较TB(血清总胆红素)更能反映血中游离胆红素的水平,可作为评估胆红素神经毒性危险因素的指标之一〔4〕。血浆白蛋白与游离胆红素结合能降低胆红素对神经细胞的毒性,故治疗时应早期输入白蛋白或血浆,降低B/A比值,能起到防止胆红素脑病的作用。所以,在老年患者的治疗中更需注重综合治疗,注意整体机能的维护,及时发现和控制ADR,纠正器官损伤。
【参考文献】
1 邱德凯,马 雄.自身免疫性肝病基础与临床〔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912.
2 Jeyarajah DR,Netco GJ,Lee SP,et al.Recurrent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chronic rejection pant of the disease process〔J〕.Transplantation,1998;66:13006.
3 梁扩寰,李绍白.肝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089.
4 汤 鸣,严越秀,汪江萍,等.总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和胆红素神经毒性的关系〔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1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