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止血散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4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4-06 浏览次数:510次
作者:周素珍 作者单位: 436000 湖北鄂州,鄂州市中医医院内科 【关键词】 五味止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其主要临床 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 疡、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损伤、食管贲门黏 膜撕裂综合征和胃癌。笔者自2001年7月~2004年7月 期间,用自拟五味止血散治疗40例,与此同时单独用西医 治疗40例,共8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临床观察,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均为住院病人。均经内镜诊 断。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 例。治疗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17~78岁,平均49.5 岁;原发病为消化性溃疡22例,急性胃黏膜病变5例,胃底 食管静脉曲张4例,胃癌3例,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1 例,胃手术后吻合口黏膜糜烂1例,贲门癌1例,慢性浅表 性胃炎3例。根据全国血症急症研究所协作组制定的标 准,属轻度出血者15例,中度出血者14例,重度出血者11 例。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16~75岁,平均49.2 岁;原发病为消化性溃疡23例,急性胃黏膜病变4例,胃底 食管静脉曲张5例,胃癌2例,急性糜烂性十二指肠炎1 例,胃黏膜脱垂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4例。根据全国血症 急症研究所协作组制定的标准,属轻度出血者16例,中度 出血者13例,重度出血者11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 年龄、原发病、出血程度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根据全国高等医学院 校教材《内科学》(叶任高)作出诊断。具体标准从略。
1.3 治疗方法 80例患者均经住院观察治疗,中度及重 度出血者暂禁饮食,静脉输液支持治疗。治疗组取白及 5g,生大黄2g,血竭1.5g,三七粉0.75g,五倍子3g,上药混 合成1次量,制成1包散剂,每次1包,每日3次,空腹凉开水吞服。对照组用常规的西药治疗。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考全国血症急症研究协作组制定 的标准分为三级。显效:用药72h内大便颜色转黄,隐血试 验转阴,出血伴随症状显著好转;有效:用药3~6天大便颜 色转黄,隐血试验转阴,出血伴随症状显著好转;无效:用药 6天后隐血试验仍属阳性。
2 结果
2.1 两组大便转黄及大便隐血试验转阴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大便转黄及大便隐血试验转阴 (略) 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略) 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P < 0.05)。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在中医临床中属血证之“呕血”、“便血” 范畴。祖国医学对出血性疾病有“瘀血不去,血不归经”的 说法。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中指出:止血、清瘀、宁血、补 虚四法为治疗出血的四大法则。四法中又以止血为第一大法。本方中大黄有泻火、降气、清瘀、凉血止血的作用,为方 中君药。白及、五倍子收敛止血,三七、血竭化瘀止血,五者 一消二敛二清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具有明显促进血栓的形成、收敛 止血、改善血管的脆性、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的生成的 作用。白及具有增强血小板第三因子的活性,缩短凝血酶生 成时间,抑制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并有促进胃、十二指肠愈合 的作用。三七能促进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类 血液细胞的分类生长,有良好的止血、降黏及补血作用。血 竭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黏度、改善组织缺氧的作用。 五倍子所含鞣质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能使皮肤、黏膜、溃疡 面等局部组织的蛋白质凝固,因而呈收敛作用。 根据祖国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本方 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无需辨证,但需注意本方易伤正 气,亦中病即止,血止即另行辨证治本。经临床观察,本方使 用安全,疗效可靠,止血快,40例患者无一例出现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