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研究
发表时间:2009-10-16 浏览次数:772次
作者:顾培军 作者单位:215312 江苏昆山,昆山市石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消化内科
【摘要】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7—2008年来我院消化科就诊并且经过胃镜确诊的患者人群。分为A、B两组,A组31例,均为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B组28例,均为浅表性胃炎或正常人群,均经胃镜检查确诊。A、B两组人群在给予胃镜检查的同时取胃、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置于Hp指示剂中以诊断是否感染Hp。结果 A组Hp阳性25例,感染率80.6%,B组Hp阳性9例,感染率为32.1%,A、B两组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消化性溃疡患者感染Hp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出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产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发病因素常常与遗传、Hp感染、饮食、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诊断消化性溃疡最有效可靠的方法是胃镜检查。1983年Marshall和Warren从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人类开始了致力于Hp的研究。1994年美国国家卫生院和世界卫生组织分别宣布Hp为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之一[1]。本课题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消化性溃疡和Hp感染的关系,从而证明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产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 研究对象来源于2007—2008年来我院消化科就诊的患者人群。依据胃镜的诊断结果分为A、B两组,A组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岁,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B组28例,其中男15例,女13 例,平均年龄60岁,胃镜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或正常人群,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研究方法 Hp指示剂测定法,在给A、B两组做胃镜检查的同时活检钳取胃黏膜组织,置于底物酶标瓶中,滴2滴酶促反应液,3~5min后,液体变成红色或深紫红色为阳性,即表示有Hp感染。
2 结果
A组 Hp阳性25例,感染率80.6%,B组Hp阳性9例,感染率为32.1%,两组比较结果见表1。表1 AB两组Hp感染情况比较注:P<0.05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遗传、饮食、生活习惯、药物以及Hp感染等。以上数据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率比正常人群明显高,差异有显著性。Hp借助细菌学、尿素酶活性及粘附机制宿主于胃内黏膜上皮细胞表面或黏液层,在胃内黏膜上皮细胞表面产生致病因子(代谢物、毒素、氧自由基、白介素、脂多糖等) 诱导黏膜炎症反应和全身免疫反应,引起上皮细胞空泡变性,破坏胃黏膜屏障从而损伤黏膜[2]。Hp诱导释放炎症介质、氧自由基可促使细胞凋亡从而产生消化性溃疡[3]。Hp致病因素较为复杂,尿素酶、空泡毒素可能是其致病因素,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NH4+,直接导致胃黏膜电位差降低和上皮细胞损伤。NH4+扰乱了胃黏膜的离子转运,引起H+反渗加剧组织损伤,Hp还可产生空泡毒素具有细胞毒作用[1]。消化性溃疡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与胃酸过高、Hp感染、胃黏膜保护机制下降为最主要因素,故治疗消化性溃疡在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的同时抗Hp感染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1 孟宪镛.实用消化病诊疗学.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40-41;152-153.
2 叶任高.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84-385.
3 刘建波,张锦坤.有关消化性溃疡流行病学问题的近况与发展.临床消化病杂志,199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