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必治治疗慢性胃十二指肠炎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8-26 浏览次数:657次
作者:刘清伟
[摘 要] 目的:探索治疗慢性胃十二指肠炎的有效、价廉方法。方法:对120例慢性胃十二指肠炎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胃必治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为治疗组96.7%,对照组76.7%,两组比较P<0.01。结论:胃必治治疗小儿胃十二指肠炎具有疗效好、安全、价廉的特点,也适用于成人上消化道炎及溃疡病的治疗。
[关键词] 儿童;胃十二指肠炎;慢性;幽门螺杆菌;胃必治;阿莫西林;呋喃唑酮
对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胃十二指肠炎患儿应用胃必治、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三联治疗60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门诊120例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患儿。消化内镜检查主要为: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斑点等,按1999年7月第二届全国消化内镜及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Hp诊断标准: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及血清Hp—IgG抗体检测,二项均为阳性者占78.3%,年龄8岁~14岁;病程6个月~18个月;主要表现为慢性腹痛,多为上腹部痛,疼痛无明显规律,多于饥饿或进食后(或进食中)隐痛或钝痛不适,少数有灼痛感;其他有反酸、食欲低下、呕吐、恶心等,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60例中男38例,女22例;浅表性胃炎48例,其中伴有胃食道返流者6例;浅表性胃炎并十二指肠炎9例,其中伴有十二指肠幽门胃返流3例;十二指肠炎3例。对照组中男42例,女18例;浅表性胃炎43例,其中伴有胃食道返流者4例;浅表性胃炎并十二指肠炎12例,其中伴有十二指肠幽门胃返流者3例;十二指肠炎5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应用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伴有反酸、灼痛感者加用法莫替丁,伴有胃液或十二指肠液返流者加用多潘立酮(吗丁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胃必治(复方铝酸铋片,哈药集团制药四厂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H23021337),<12岁者半片/次,≥12岁者1片/次,3次/d,饭后嚼碎服用,疗程2周,服完1周后间隔3 d~5 d再服第2周,完成疗程后1个月复查消化内镜,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药物。
1.3 疗效判定 治愈:腰痛、反酸、呕吐、恶心等症状消失,消化内镜检查正常或仅见瘢痕,快速尿素酶试验阴转;好转:以上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未减轻或加重,内镜无改变,Hp仍为阳性。
2 结果
随访1个月,治疗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3例,两组均无副作用发生。两组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略)
注:χ2=13.20,P<0.01。
3 讨论
上消化道慢性疾病,主要指胃十二指肠炎及溃疡,是临床最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也是引起儿童腹痛的常见病因。长久以来,人们对慢性胃十二指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甚明了,所以在治疗方法上基本为解痉止痛、制酸、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效果远不理想。1972年山东省卫生局首先报告应用呋喃唑酮(痢特灵)治愈12例溃疡病患者,揭开了应用抗生素治疗上消化道慢性疾病崭新的一页。此后,相继有应用呋喃唑酮治愈消化性溃疡病的报道。此法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糜我国医坛,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1]。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首次报道在人胃黏膜标本中分离出Hp,提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原菌,从而引起世界范围的研究热潮。我国于1985年报道分离Hp成功[2]。近20年来,国内外对成人Hp感染的研究,使以下观点得到公认:Hp是胃部疾病的主要致病因子;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恶性胃病的发病有相关性;根除Hp后可使胃炎痊愈,显著降低或防止溃疡复发。随着儿科纤维胃镜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对小儿Hp感染的流行病学、相关胃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及预防的研究,都证实了Hp感染在儿童与成人的相似性[3]。随着以上病因方面的进展,在治疗上产生了诸多方法,并逐渐趋于形成以铋剂为核心药物的共识方案,用药为铋剂、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PPI)、H2受体阻断剂四类的不同组合[4]。在儿童,因病程较短,一般少见溃疡(主要在十二指肠),故治疗时多可不用PPI和H2受体阻断剂,在有溃疡时可选用。本治疗组铋剂选用的胃必治为复方制剂,所含铝酸铋可在胃及十二指肠黏膜上形成保护膜,碳酸氢钠、重质碳酸镁均有明显抗酸作用,与甘草浸膏、弗郎鼠李皮、茴香配成复方,可中和胃酸,消除胃肠胀气和大便秘结,增强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屏障,使黏膜再生,促进溃疡面愈合(胃必治说明书),联合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杀灭Hp,疗效显著。值得一提的是,本治疗组药物用于成人患者(有溃疡者加用法莫替丁)同样取得了显著疗效,且本治疗组所选用药物均价格低廉,对于解决广大患者“看病贵”的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加升.临床用药新知[M].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8:359.
[2] 周殿元.幽门螺杆菌与小儿消化道疾病[J].实用儿科杂志,1991,6:113.
[3] 董梅.幽门螺杆菌与小儿消化性溃疡[J].上海: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全国儿科感染暨抗感染学术会议专辑,2001,6:23.
[4]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3安徽桐城,幽门螺杆菌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4,24(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