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及tPA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2-11-12  浏览次数:692次

  作者:李淞,贾小影,张逊娟  作者单位:吉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吉林 长春 130021

  【摘要】目的研究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影响。方法 1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人尿激肽原酶组和常规对照组,59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2 w后观察疗效和血浆hsCRP及tPA水平的变化。结果 人尿激肽原酶组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有效率为75.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tP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 w后人尿激肽原酶组与常规对照组hsCRP均显著下降,且人尿激肽原酶组的hsCRP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常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2 w后人尿激肽原酶组与常规对照组tPA水平虽然仍低于正常对照组,但是人尿激肽原酶组的tPA水平显著高于常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降低hsCRP水平,减轻脑梗死所致脑损伤程度,稳定tPA水平,使脑血管内皮功能逐渐恢复改善,进一步增强脑梗死治疗效果。

  【关键词】 人尿激肽原酶;脑梗死;高敏C反应蛋白;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炎症因子,虽然是非特异性参考指标,但其水平与血管性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hsCRP与脑梗死所致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早期检测可以为脑梗死的病情变化提供重要的信息〔1〕。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可以间接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本文应用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疗效及其对hsCRP及tPA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对脑组织损伤及血管内皮功能恢复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在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1例,全部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且经过CT和(或)MRI确诊,均排除急性感染性疾病、低血糖、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疾病等。将121例患者随机分为人尿激肽原酶组和常规对照组,人尿激肽原酶组63例,男38例,女25例,年龄44~76〔平均(55.4±11.2)〕岁;常规对照组58例,男37例,女21例,年龄48~75〔平均(57.38±8.6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发病距用药时间、伴发疾病、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另选59例健康体检者(无心脑血管疾病、炎症、肿瘤等)为正常对照组,男38例,女21例,年龄55~72〔平均(61.2±5.9)〕岁。

  1.2 治疗方法

  常规对照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舒血宁)20 ml/次,1次/d静滴;依达拉奉30 mg/次,2次/d;连用14 d。人尿激肽原酶组在常规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尿激肽原酶0.15 U静滴,1次/d,连用14 d;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所有患者均分别在确诊后24 h内及治疗2 w时,抽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试剂盒购自IMAGE公司),同期正常对照组采用同样方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tPA: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试剂盒购自上海亚培生物公司),同期正常对照组采用同样方法测定。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年)〔2〕: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NIHSS评分减少或增加≤17%;恶化:NIHSS评分增加≥18%;死亡。以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作为总有效率。治疗期间监测血压,心率,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肝、肾功能,血、尿、粪常规及头颅CT,观察出血性事件。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数据以x±s表示,采用方差检验。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血清hsCRP变化

  人尿激肽原酶组及常规对照组患者血清hsCRP质量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 w后,人尿激肽原酶组与常规对照组血清hsCRP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人尿激肽原酶组治疗后血清hsCRP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尿激肽原酶组及常规对照组患者治疗2 w后血清hsCRP明显降低,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与常规对照组比较降低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三组血清hsCRP浓度的变化

  2.2 治疗前后tPA水平变化

  治疗前人尿激肽原酶组、常规对照组tP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 w后人尿激肽原酶组与常规对照组tPA水平仍低于正常对照组,但是人尿激肽原酶组的tPA水平显著高于常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表2 三组tPA水平的变化

  2.3 疗效观察

  治疗2 w后,人尿激肽原酶组总有效率为90.48%,常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表3 人尿激肽原酶组、常规对照组患者治疗2 w后疗效比较

  3 讨 论

  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常见诱因,动脉粥样硬化不单纯是脂质聚积,同时还伴有慢性炎症〔3〕。hsCRP水平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危险信号。它与配基结合激活经典补体激活途径,补体活化部分直接激活内皮细胞,在内皮细胞介导的白细胞滚动、黏附和渗出中起重要作用〔4〕。它单独或与脂多糖、干扰素协同作用,促进单核细胞组织因子表达,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5〕。文献报道hsCRP可以独立预测脑梗死的死亡率及心血管病变的发生率〔6〕,可以反映血循环系统中炎性因子的量及活性〔7〕。目前多项研究证明,斑块稳定性与炎症细胞浸润相关,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8〕。检测hsCRP水平对于监测脑梗死的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1〕。另外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是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病理过程。血管内皮是循环血液与血管平滑肌间的机械屏障,同时具有接受传递信息和分泌血管活性物质等功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和功能的正常对于确保血管壁的光滑和血流的通畅具有重要意义〔9,10〕。

  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受各种危险因子的损伤,而使血管局部产生的一种过度的慢性炎性增生反应。内皮功能不良的患者在其随访过程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明显增多。更早期的发现内皮功能障碍,将更有效地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进行早期修复,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从而有效地防治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而tPA是由血管内皮衍生的血管活性物质,它可以间接的反应血管内皮功能的指标。测量tPA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完整性。

  人尿激肽原酶是近年来研制出的一种治疗脑梗死的I 类新药,是从健康男性尿液中提取精制的糖蛋白。在一定剂量下,人尿激肽原酶能选择性扩张缺血部位细小动脉,增加缺血脑组织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和氧解离能力,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其药效学试验显示:在临床剂量下,选择性扩张缺血部位细小动脉,改善梗死灶内供血〔11〕;促进损伤部位新生血管的生成〔12〕。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使用人尿激肽原酶后,hsCRP明显降低,表明脑梗死所致脑损伤明显减轻,而tPA水平得提高,间接反映出脑血管内皮功能恢复改善。本研究还显示人尿激肽原酶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生活能力状态分级均优于常规对照组。进一步证明人尿激肽原酶治疗记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同时在使用人尿激肽原酶患者中,未见明显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人尿激肽原酶是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黄宗青,叶志中,刘素英,等.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病情演变的关系〔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6;6(7):4889.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80.

  3 Blake GJ,Ridker PM.Novel clinical markers of vascular wall inflammation〔J〕.Circ Res,2001;89(9):76371.

  4 Agrawal A,Shrive AK,Greenhough TJ,et al.Top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C1 qbinding site on Creactive protein〔J〕.J Immunol,2001;166(6):39984004.

  5 Rifai N,Tracy RP,Ridker PM.Clinical efficacy of an automated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ssay〔J〕.Clin Chem,1999;45(12):213641.

  6 Di Napoli M,Di Gianfilippo G,Sollecito A,et al.Creactive protein and outcome after firstever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00;31(1):2389.

  7 Tracy RP.Inflammatio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cart,horse,or both〔J〕?Circulation,1988;97(20):20002.

  8 Li JJ.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 maybe related to inflammatory response〔J〕.Med Hypotheses,2004;62(2):2526.

  9 Ferro CJ,Webb DJ.The clinical potential of endothelin receptor antagonist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J〕.Drugs,1996;51(1):1227.

  10 Britten MB,Zeiher AM,Schachinger V.Clinical importance of coronary endothelial vasodilator dysfunction and therapeutic options〔J〕.J Intern Med,1999;245(4):31527.

  11 Nagano H,Suzuki T,Nakamura S,et al.Pharmacological studies on human urinary kallidinogenase(SK827):cerebral protective effects〔J〕. Yakugaku Zasshi,1993;113(11):8039.

  12 Xia CF,Yin H,Borlongan CV,et al.Kallikrein gene transfer protects against ischemic stroke by promoting glial cell migration and inhibiting apoptosis〔J〕.Hypertension,2004;43(2):452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