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性哮喘5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10-17 浏览次数:376次
作者:王莉,赵继国,刘景妨,白显云,刘梅 作者单位:山东微山,山东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滕南医院蒋庄矿分院
【摘要】 变异性哮喘又称过敏性哮喘或隐匿性哮喘(CVA),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常由运动、冷空气、气候变化及上呼吸道感染诱发或加重,咳嗽可以一年四季反复发作,以夜间或凌晨为重,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持续时间长,从几周至数年,抗生素治疗无效。变异性哮喘易误诊为支气管感染、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等其他呼吸道疾病,或者心脏疾患。
【关键词】 变异性哮喘,诊断,治疗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的高反应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和)凌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典型的支气管哮喘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不难诊断,然而临床上还存在一些非典型的哮喘,即变异性哮喘。临床或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或以胸闷或以气短为主,甚至某些患者直接表现为焦虑、憋闷,易误诊为支气管感染、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等其他呼吸道疾病,或者心脏疾患。现将2001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变异性哮喘56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病人中,门诊34例,住院22例;其中男20例,女36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8岁,平均42岁。
1.2 临床表现
1.2.1 以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多为慢性刺激性咳嗽,痰不多,以晨起、夜间及烟雾刺激时加重,无明显的呼吸困难、发热、胸痛之症。查体:咽部轻度充血9例,双肺呼吸音粗糙10例,余无其他阳性体征。绝大多数患者X线检查肺纹理略粗或正常。
1.2.2 以胸闷、气短为主要表现,多继发于外感之后,胸闷、气短入夜、凌晨及活动后明显,反复查心电图未发现异常,X线检查41例肺纹理略粗,15例基本正常。
1.2.3 以焦虑、憋闷为主1例,伴心悸、胸闷、烦躁不安,心电图为ST改变,心肌酶正常。
以上三种分型肺功能检查基本正常,舒张试验阳性。
1.3 诊断方法 参照变异性哮喘试行诊断检查[1]即:(1)慢性咳嗽[2]常伴有明显的夜间刺激性咳嗽,运动、吸入冷空气或异味以及上呼吸道感染可诱发或加剧。(2)肺功能正常或伴阻塞,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阳性,或最大呼气流量昼夜变异率>70%。(3)抗生素、抗感冒及止咳化痰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慢性咳嗽。
1.4 误诊疾病 误诊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17例,支气管炎29例,慢性咽炎9例,支原体感染2例,冠心病1例。
1.5 治疗及随访 本组患者确诊前均经抗生素、抗病毒药及各种止咳化痰药物治疗,咳嗽迁延不愈,确诊后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舒利迭)吸入剂,配合中药祛痰通络,2天起效,1周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继续维持治疗2~3个月减量,病情基本稳定。
2 讨论
变异性哮喘又称过敏性哮喘或隐匿性哮喘(CVA),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常由运动、冷空气、气候变化及上呼吸道感染诱发或加重。咳嗽可以一年四季反复发作,以夜间或凌晨为重,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持续时间长,从几周至数年[3],抗生素治疗无效。其发病机制和哮喘相同,均为气道的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主的生理变化,但临床表现与典型的哮喘又有区别,很容易误诊误治。误诊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临床医师对CVA的认识不足,未能掌握CVA的诊断标准,特别是在社区、基层医院,很多医师从未做出CVA的诊断,加之不具备肺功能检查设备,通常只是按照常规思路而诊断为支气管炎或其他呼吸道疾病。(2)CVA的症状局限,咳嗽不伴有喘息,肺部体征不明显或者缺如,且部分隐匿哮喘以特殊症状为表现,不同于典型哮喘临床症状、体征,是造成误诊的重要原因。(3)缺乏对CVA的重视程度,对病人病史询问不详细,未进行完善的检查。(4)目前CVA的诊断标准尚未完善,不能完全概括所有CVA病人。(5)社会个体诊所用药不规范,对各种呼吸道疾病大部分滥用抗生素、激素,以至掩盖了疾病的真实性,从而导致疾病治疗的延误,经久不愈,反复发作。(6)诊断不清,则不能给予及时的健康指导,不能及时脱离过敏源,也是病情反复的一大原因。
因此,对于咳嗽持续2个月以上,或不能解释的胸闷、气短、憋闷,以夜间、凌晨为明显,应用抗生素、止咳化痰或其他药物对症治疗。如症状不能缓解,排外其他疾病的原因,应积极考虑本病的可能性,并及时进行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以达到早期诊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钟南山,赖克方.重视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与治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18(11):737.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18(2):739.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