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呼吸病学》

高原肺水肿31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08  浏览次数:391次

  作者:靳亚飞,赵青,耿涛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15医院,西藏 林芝 860000

  【关键词】 高原肺水肿,临床分析

  高原肺水肿是高原地区的特发病。本病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导致死亡。我院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在海拔3000米的西藏林芝地区共收治高原肺水肿31例,本文结合文献对本病发病诱因及治疗进行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性27例,女性4例,年龄17~38岁,平均27.6岁,其中18~25岁17例;25~30岁5例;30岁以上共9例,均为汉族;本组乘飞机进入高原者发病率最高,共28例,占90.3%;乘车进入林芝地区发病者仅3例,占9.6%。

  1.2 主要症状

  所有患者均乏力、气急、胸闷、咳嗽、咯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27例头痛头晕,15例心慌胸闷,11例恶心呕吐。

  1.3 主要体征

  21例体温升高,最高达39℃(其中合并上呼吸道感染19例,占体温升高人数的90.4%);25例脉搏增快,>l00次/min;呼吸均增快,>21次/min,最快达42次/min;血压均在正常范围;面部及双下肢浮肿3例;双肺可闻湿性罗音27例,干鸣音3例,右下肺湿性罗音1例,全部患者均有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伴心音分裂者13例。

  1.4 辅助检查

  血红蛋白均在正常范围;21例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分叶核升高者26例。10例有轻度蛋白尿。肺部X线检查均有异常,其中24例为双下肺絮状阴影,7例右下肺阴影。心电团异常者11例,表现电抽右偏低电压、右心室肥厚及心肌缺血等改变。

  1.5 治疗方法

  (1)卧床休息:高原肺水肿一经确诊,则嘱咐患者必须卧床休息,以降低机体耗氧量。(2)吸氧:患者通常需要吸入较高浓度氧气才能改善低氧血症,最好用面罩给氧。湿化器内置75%~95%酒精有助于消除泡沫。轻症患者每日吸氧3~4次,每次一小时即可;重症患者应持续吸氧直到症状缓解,肺部罗音消失再改为间断吸入。氧流速度以4~8升 min为宜。(3)氨茶碱静脉注射:氨茶碱具有强心利尿降低周遍血管阻力、解除支气管痉挛、降低静脉压和右心房压的作用。静脉注射后15~30分钟发挥最大作用,是目前治疗高原肺水肿最有效的药物。(4)利尿:静脉注射速尿40~100mg,可迅速利尿,减少循环血量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微血管滤过液体量。此外,静脉注射速尿还可扩张静脉,减少静脉回流,在利尿作用发挥前即可产生减轻肺水肿的作用。但不宜用于血容量不足的患者。(5)减少循环量、增强心肌收缩力。经上述治疗无效或尿少水肿明显或有颈静脉怒张等心功能不全者,可用25%葡萄糖40~60ml加西地兰0.4mg、速尿20mg、地塞米松10mg缓慢静注,必要时可重复应用。(6)抗感染:这是治疗高原肺水肿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常选用青霉素肌注。过敏者可用庆大霉素或其他抗生素。(7)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它能减轻炎症反应和微血管通透性,促进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稳定溶酶体膜。通常用地塞米松20~40mg天或氢化可的松400~800mg天静脉注射2~3天。(8)对症治疗:烦躁不安者可肌注安定;发热纳差脱水者。应鼓励患者进食,必要时静脉补液。但每日液体量不宜超过1500ml,滴速应控制在40滴分。伴有休克者可酌情使用高渗糖、升压药或皮质激素。本病一经确诊,应迅速正确抢救,以免失去救治时机。

  1.6 治疗结果

  31例在7~19天内痊愈出院,均无后遗症。

  2 讨论

  2.1 发病诱因

  (1)上呼吸道感染:这是本组病例发病的首要诱因。高原环境的上感患者,大多有明显的咳嗽,致支气管痉挛而影响肺通气功能,使供氧减少;同时咳嗽可使肺动脉压力增高,加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热也使耗氧量增加。可见上呼吸道感染从影响供氧增加氧耗到加剧肺动脉高压诸环节上均有利于肺水肿的发生。(2)剧烈活动劳累:这是本组病例发病的重要诱因。在31例患者中有剧烈活动的11例占35.5%。剧烈活动不仅增加氧耗量,而且使交感神经兴奋致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改变血液在体内的分布而加剧肺循环淤血,有促使肺水肿发生的作用。(3)缺乏防病知识:本组发病以18~25岁的青年居多,大多为初次进入高原没有注意休息或剧烈活动所致。这显然与他们缺乏必要的高原防病知识有关。

  2.2 治疗体会

  本组31例治疗结果显示,只要做到早诊及治,经过基础和对症治疗,以吸氧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是目前治疗高原肺水肿的有效方法。如果再辅以高压氧仓治疗措施,对疾病的治疗和转归效果更好,对重症患者甚至可以争取零死亡。

  【参考文献】

  [1]邝贺龄,何树初,李溢煌,等.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1.

  [2]陈灏珠.丁训杰,杨秉辉,等.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33~1637.

  [3]南京医学院,南京医学第—附属医院编.临床药物手册[S].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4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