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呼吸病学》

高原性肺水肿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

发表时间:2010-11-17  浏览次数:438次

  作者:吴美玉 朴红梅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医院 呼吸内科,吉林 延吉 133000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肺水肿 高原病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高原肺水肿是由于急剧低氧而引起的高原地区特发性疾病,是海拔3000m以上地区的常见病[1].高山缺氧、上呼吸道感染、受寒及劳累等因素易诱发急性肺水肿.2006年2月延边大学医院呼吸内科收治了1例高原性肺水肿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3岁,以突发性呼吸困难6h为主诉于2006年2月1日19时入院.患者于2005年5月曾在登海拔高度为1873m的山时发生1次急性肺水肿,经住院抢救而好转.患者这次在海拔高度为2749m处登山时和下山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自下山1h后开始出现突发胸闷、气短及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收入院.入院检查身体见,呼吸为34次/min,脉搏为122次/min,血压为144/72mmHg,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大量中、小水泡音.胸部平片示双肺中下野大片状致密阴影,双肺门阴影增大;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速,aVR导联 R>S,表明肺动脉高压;血液气体分析检查示,pH值为7.28,PaCO2为5.1kPa,PaO2为5.8kPa,PaO2/FIO2为72.入院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呼吸衰竭.患者发病原因考虑为高原反应或过敏等,入院后呼吸困难逐渐加重,呼吸为45次/min,心率为172次/min,于入院第2日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模式为SIMV+PEEP,参数为f 12次/min→16次/min,VT 450mL,FIO2为100%~70%,PEEP为0.78kPa.血常规检查示,WBC为34.52×109/L,分叶为0.90;血液气体分析结果与入院时相似,血糖为12.6mmol/L.经机械通气、吸氧、消炎、激素及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入院第5日脱离呼吸机,第6日行血常规检查见WBC为12.75×109/L,中性粒细胞为0.87;第8日胸部平片复查示正常;第9日血液气体分析结果示,pH值为7.395,PaCO2为5.6kPa,PaO2为24.8kPa,出院.本病例在治疗上主要给予机械通气、吸氧、消炎及激素治疗,同时亦给予了扩张支气管、扩张血管、镇静及休息等综合治疗.

  2 讨论

  海拔越高,大气中的氧分压越低,大气与肺泡中氧分压之差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缩小,可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致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缺氧可引起肺小静脉血管收缩,阻力增加,加上缺氧引起的淋巴循环障碍最终可导致肺水肿,严重者在数小时内即出现呼吸窘迫,发生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高原肺水肿是低氧性肺高压导致的肺水肿,一般不发生急性呼吸衰竭,但若延误诊断或治疗不当,致进行性双肺弥漫性肺水肿、高原肺水肿并发高原脑水肿及继发肺部严重感染时,则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高原肺水肿一旦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必须及时给予机械通气.机械通气的主要目的为使不张的肺泡开放,减少肺内分流,改善氧合,避免或减轻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的发生,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手段为正确使用PEEP和小潮气量机械通气.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第3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研讨会.我国高原病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J].高原医学杂志,1996,6(1):2.

  [2] 吴天一.高原肺水肿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高原医学杂志,2001,11(2):6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