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暂停早产儿应用复苏呼吸气囊的护理
发表时间:2009-09-21 浏览次数:764次
作者:刘红星,黄砚屏 作者单位:武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湖北 武汉 430016
【摘要】 介绍20例呼吸暂停早产儿应用复苏呼吸气囊抢救失败的原因,解除原因后,16例患儿呼吸恢复,抢救存活,4例死亡。提出呼吸暂停早产儿应用复苏呼吸气囊辅助呼吸时,需加强呼吸监护,保持呼吸通畅,保证氧流量,以提高其治疗效果。
【关键词】 早产儿;呼吸暂停;呼吸气囊;护理
呼吸暂停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病率高,早产儿发病率约为23%,极低出生体重儿为49%[1],如不及时处理,长时间缺氧可引起脑损伤。复苏呼吸气囊是抢救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2000~2002年我科收治呼吸暂停早产儿52例,均使用复苏呼吸气囊治疗,其中20例治疗效果不明显,及时解除原因后,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0例,男18例、女2例,胎龄30~34周,日龄1~3 d。体重1 300~1 500 g,其中合并吸入性肺炎8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2例,均出现频发呼吸暂停,表现为全身发绀、心率<90/min,SpO2<0.75、肌张力下降。患儿出现呼吸暂停时,立即清理呼吸道,弹足底、托背等,无效后应用HF1型呼吸复苏气囊(宁波戴维医疗有限公司生产)辅助呼吸,同时用心电监护仪监测呼吸、心率、SpO2,密切观察患儿神志、面色、肌张力,每2 分钟评估1次,若SpO2≥0.85、呼吸恢复、面色转红为有效。本组患儿治疗5 min仍无效,及时查找原因,其中因呼吸道清理不彻底2例(10%)、体位不当8例(40%)、给氧流量不够5例(25%)、面罩不符4例(20%)、气囊瓣膜粘连1例(5%)。解除原因后,继续使用复苏呼吸气囊,抢救存活16例,死亡4例。
2护理
2.1加强呼吸监护
早产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其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易引起呼吸调节障碍。新生儿因呼吸解剖结构发育不完善、生理功能不稳定,生理信息不能正确传递而出现呼吸节律不整、呼吸暂停,故对早产儿,特别是体重低于1 500 g的低出生体重儿应加强呼吸监护,及时使用复苏呼吸气囊,处理呼吸暂停以改善缺氧。
2.2保持呼吸道通畅
由于复苏呼吸气囊是一种简易的人工呼吸器,能在短时间内将高浓度的氧气挤压入肺内以改善全身缺氧症状,保持气道的通畅是复苏呼吸气囊使用的必要前提。因此,必须彻底清理呼吸道;保持正确体位,使用复苏呼吸气囊前,置患儿于仰卧位,肩下垫一软枕,使气道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保持呼吸道畅通。
2.3保证吸氧流量
复苏呼吸气囊是一种简易人工呼吸器,能迅速提高氧分压,但提供的氧流量必须达10 L/min才能提供高浓度的氧和压力。本组结果显示,20例中有5例为氧流量不够致复苏无效,及时加大氧流量后,患儿症状缓解。
2.4预检复苏呼吸气囊
在使用复苏呼吸气囊前,必须了解其构造,这样才能对其进行维护,以确保复苏效果。挤压气囊时,气囊瓣膜必须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用手掌堵住气流开放端,挤压气囊掌心会感到气体压力或听到限压阀被冲开而出现的响声。本组气囊瓣膜粘连致抢救复苏失败1例(5%),及时更换气囊,患儿恢复有效呼吸。
2.5选择合适的面罩
面罩应大小合适,以先放于颌下,再盖没鼻子为好,过小易使鼻前庭过度受压,鼻腔塌陷,导致复苏无效。20例中有4例为面罩不符致复苏无效,更换合适面罩,患儿呼吸恢复。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铭,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