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呼吸病学》

芎嗪联合黄芪治疗慢性肺心病并发心衰患者52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06-18  浏览次数:955次

作者:李有亮  【关键词】  肺心病

   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空气中所含污染物较多,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常见,由其所致肺心病并发心衰患者多见,今笔者用黄芪和川芎嗪联合静点治疗此类患者52例,控制心衰症状理想,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本院住院病例52例,肺心病诊断标准依据第6版内科学标准(其病史、体征、心电图、X线片、超声心动图均符合慢性肺心病之特点)。全部病例病史在5~10年,个别病例病史在10年以上。大多数患者为慢性右心衰,少数病例为全心衰。其心功能依据NYHA及AHA分类为Ⅲ级C,个别病例为Ⅳ级C或Ⅳ级D。除肺心病外,部分病例还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随机分治疗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62~81岁,平均72岁;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60~77岁,平均69岁。      1.2 方法 治疗组在兼治并发症的基础上每日给予川芎嗪200mg、黄芪100ml分别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点,14d为一疗程,对照组静点除二药外的其他治疗药物,疗程同治疗组。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6min步行距离采取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观察。      1.3 疗效 显效:能平卧入眠,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紫绀及下肢水肿消失,无颈静脉怒张,X线显示心影缩小,右下肺动脉干横径及其与气管横径比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效:上述症状及体征消失或较治疗前明显减轻,X线所示肺动脉高压征及心影有所改善。无效:未达上述效果。

  2 结果      2.1 有效率观察 见表1。由表1可看出,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药物作用时间快,个别病例用药1~2d心衰症状即有改善,多数病例在用药5~7d后症状明显改善。       表1 用药2周后疗效比较(略)

  2.2 实验室指标观察 见表2(表中数值均为平均值)。从表中可看出,虽然两组之间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原本升高的红细胞、血红蛋白都有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2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观察(略)

  2.3 6min步行距离观察 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观察(略)         注:治疗组增加154m/6min,对照组增加56.25m/6min,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2.4 其他 两药对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协同治疗作用,部分病例治疗前后高血压值及空腹血糖值有所下降,部分肾功能下降者治疗后其BUN、Cr值亦有所改善。      2.5 毒副作用 全部病例无局部刺激症状及全身过敏反应,仅个别病例有一过性头晕,表现轻微,未做处理即自行缓解。      3 讨论

  慢性肺心病是我国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尤其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高发,其病因中80%~ 90%由COPD引起。最主要的致病原因包括气道感染和缺氧。由于反复的气道感染,累及临近肺小动脉,引起血管炎,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纤维化,使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另一方面,缺氧造成机体以下几方面的病理变化:(1)产生多种体液因子如白三烯、前列腺素等,使肺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2)使肺细小动脉内膜弹力纤维及胶原纤维增生,使血管壁增厚硬化,管腔狭窄,阻力增加。(3)使水钠潴留及血液粘稠度增加。(4)直接使肺血管收缩,管壁张力增高,刺激管壁增生,使肺血管重塑。上述综合因素造成肺动脉高压,随病情进展最终使右心失代偿引发右心衰。常规治疗中控制心衰多选用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扩张剂等,但由于慢性肺心病患者的感染及缺氧,对上述药物的耐受性降低,使上述药物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川芎嗪为中药川芎提纯的有效成分四甲基吡嗪,药理作用包括:(1)兴奋延髓呼吸及心血管中枢,调节血流分布。(2)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开放。(3)具有Ca 2+  拮抗作用,扩张肺小动脉。(4)清除自由基。上述药理作用可有效降低肺动脉高压,缓解血液粘稠度,减少血栓状态,改善供氧。而黄芪能显著的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同时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保护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粘附率,使机体血流变指标改善,减少血栓形成。两药同时使用可相辅相成,针对肺动脉高压形成的不同环节产生相应的对抗作用,最终可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机体低氧血症,缓解心衰症状。两药为纯中药成分,不良反应小,禁忌证少,疗效确切,值得选用。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