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外科学其他》

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346例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4-01-16  浏览次数:796次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的常见病,近年来随着无张力疝修补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开展、修补材料的改进,此种手术方法渐被人们所接受。我院对346例腹股沟疝应用“善愈”聚丙烯补片进行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9月~2012年10月收治腹股沟疝患者346例,其中男287例,女59例,年龄32~71岁,平均54岁,其中单侧斜疝167例,直疝89例,双侧斜疝38例,复发疝52例。按照中华医学会和腹壁外科组推荐分型方法分型:Ⅰ型20例,Ⅱ型38例,Ⅲ型167例,Ⅳ型121例。

1.2修补材料:应用北京天助公司生产的“善愈”聚丙烯网片作为修补材料,该补片分为下层补片和上层平片,下层补片为10 cm×10 cm的圆形补片,补片上部中心为4个花瓣样“十”字形伸展条,用于固定,上层补片为平片,为加强片。

1.3手术方法:346例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在腹股沟区斜切一长约4~6 cm的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外斜肌深面游离,内至弓状缘,外至腹股沟韧带,游离精索,寻找疝囊,于疝囊颈部环形切开腹横筋膜,显露腹膜外脂肪和腹壁下动静脉,用手指以疝环为中心,在腹膜前与腹横筋膜间游离,分离直径约10 cm×10 cm间隙,内侧至腹直肌外缘,外侧至髂耻束,向上越过联合腱,下至耻骨联合后方。术区严密止血,自颈部横断疝囊,关闭近端,疝囊过小时,无需横断,返纳腹腔,将下层补片置于游离之间隙内展平,下缘盖住股管上口,同时覆盖腹股沟斜疝、直疝及股疝突出部位,关闭腹横筋膜,并固定“善愈”补片的中心花瓣,剪去多余花瓣尾部。根据腹股沟管大小,将上层补片修剪成适当的大小及形态,使其展平,置于精索后方,精索穿过补片尾部修剪的圆孔,补片内侧超过耻骨结节约2 cm,用丝线将补片下缘缝于耻骨结节处筋膜、陷窝韧带,外侧固定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固定于腹直肌外缘,补片上缘缝于腹内斜肌及联合建腱,使补片将腹股沟管后壁完全覆盖,放置补片时,需注意保护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生殖股神经,最后在精索浅面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皮肤。

1.4术后处理:伤口压沙袋6 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次,术后第1天即可下地活动,7 d恢复日常活动,拆线出院,门诊随访。

 

2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0min,本组患者出现切口疼痛6例,局部有异物感4例,给予对症治疗后,约1个月后症状消失。最长随访36个月,最短7个月,平均随访22个月,无复发及感染病例。

 

3讨论

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常见病,发病率为5‰,传统手术的复发率大10%~15%,而无张力疝修补术复发率为1%[1]。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唯一方法,传统疝修补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手术需将缺损周边的肌肉强行缝合起来,因此周围组织张力高,术后易出现疼痛感,手术时间长,恢复时间长,复发率高,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腹壁肌肉松弛,更易复发。临床提出耻骨肌孔概念后,对腹股沟区解剖的认识更为深刻。耻骨肌孔内侧界为腹直肌外缘,外侧界为髂腰肌,上界为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界为耻骨嵴,疝无论突出的部位是在腹股沟或股部,都要通过耻骨肌孔间隙,此间隙由于缺乏随意收缩的肌肉,存在明显生理缺陷。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修补部位在腹壁薄弱的最内层,克服了传统手术对正常组织解剖结构的干扰,于腹膜前放置补片,覆盖整个耻骨肌肉孔薄弱区,加强腹壁在治疗疝的同时,也有效地预防了周边的新生疝,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因此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2]。通过本组病例总结,手术操作中有以下体会:①分离疝囊时要仔细,尽可能不要分破,小的疝囊可不结扎,大的疝囊横断,近端用丝线缝合关闭,远端不游离,避免术后出现远端疝囊积液,阴囊血肿的发生。②腹膜前间隙是腹横筋膜与腹膜之间的潜在间隙,该间隙内除少量脂肪组织外,无血管及神经,易于分离,游离范围,内侧至腹直肌外缘,外侧至髂耻束,向上越过联合腱,下至耻骨联合后方,植入补片后,嘱患者咳嗽增加腹压,可观察手术效果,有利于补片的充分展平。③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髂腹下神经、髂腹股神经、生殖股神经和精索血管,避免术后出现腹股沟区麻木、疼痛、缺血性睾丸炎和睾丸萎缩。④应用加强片时,应充分游离腹外斜肌腱膜下间隙,修剪加强片,使其充分能展平,置于精索后方,精索穿过补片尾部修剪的圆孔处,以通过精索而不留间隙为宜,使补片将腹股沟管后壁完全覆盖。

 

4参考文献

[1]唐建雄,王广义.关于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后复发疝处理的讨论[J].临床外科杂志,2006,14(11):737.

[2]Kugel RD.The kugel repair forgroinhernias[J].Surg ClinNorth AM,2003,83(2):111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