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前下动脉闭塞10例
发表时间:2012-04-23 浏览次数:613次
作者:张弘,李高华 作者单位:抚顺矿务局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抚顺
【关键词】 小脑前下动脉闭塞,影像学检查,血管成形术
1临床资料
小脑前下动脉(AICA)闭塞患者10(男7,女3)例,年龄44~75(平均64.6)岁. 既往患高血压病9例,糖尿病6例,脑梗死4例,高血脂8例,心肌梗死1例,高尿酸血征1例. 急性起病(突发眩晕)8例,进展性起病2例. 10例均有眩晕,小脑共济失调7例,构音障碍5例,同侧面部痛觉减退2例,耳鸣4例,病情进展过程中出现听力下降2例,眼震6例 ,同向凝视麻痹2例,周围性面瘫3例,对侧躯体感觉障碍1例,一过性意识障碍1例. 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6例显示在脑桥外下方或(和)小脑中脑区域的低密度灶. 7例行头部MRI检查(包括4例在CT上未见改变的患者)显示脑桥外下侧或/和小脑中脚及小脑前下部的长T1长T2信号. 2例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1例双侧AICA闭塞,合并基底动脉起始部狭窄,1例一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 所有患者均应用脱水剂,经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降纤、对症治疗,并控制血压,调控血糖,降脂,防治并发症治疗,8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仅留有轻度眩晕、耳鸣耳聋后遗症,1例(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仍有眩晕,1 mo后行支架植入(狭窄85%),症状缓解. 1例死亡.
2讨论
2.1AICA解剖及其闭塞的临床表现AICA是供应小脑三对动脉中最小的一对,75% 起自基底动脉(BA)的下部1/3, 少部份起自BA中部1/3,极少数情况下AICA 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 共干起自椎动脉(VA )或BA [1]. 侧支分为二部分,一支供应包括绒球及小脑半球前下部分,另一支供应脑桥外下侧(包括三叉神经核、三叉神经脊髓束、面神经核及其纤维、听神经核、听神经以及脊髓丘脑束),小脑中脚及小脑前下部[2]. 因此,小脑前下动脉梗死以旋转眩晕以及病灶同侧的小脑性共济失调(前庭神经核和绳状体受损)、耳聋耳鸣(蜗神经核受损)、周围性面瘫(面神经核及其根受损)、面部痛温觉减退(三叉神经脊束核受累)、Horner 征(网状结构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和病灶对侧的躯体痛、温觉障碍(脊髓丘脑束受累),部分患者可出现对侧肢体无力(皮质脊髓束受累)、一时性同向凝视麻痹(绒球与Ⅵ脑神经核联系受累). 本组3例患者出现周围性面瘫,由于AICA供应脑干的面神经及其核,考虑为该动脉闭塞. 耳鸣、耳聋是AICA闭塞的特征性指标[3]. 本组所有患者均有眩晕,4例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占40% .
2.2AICA 梗死诊断的影像学特征小脑梗死早期CT检查并不显现明显的低密度,此时如有三脑、侧脑室扩张,特别是四脑室受压、变形,对小脑梗死的诊断有重要意义[4]. 但明确诊断有时仍需要脑血管造影. 本组7 例头颅MRI检查均发现脑桥外下侧或/和小脑中脚及小脑前下部的长T1长T2信号. 由于AICA 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及小脑上动脉(SCA)之间吻合丰富, 因此小脑前下区梗死的影像较少见.
2.3病因目前通过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都证实AICA 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5]. 从危险因素来看,本组病例至少均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3个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无1例有房颤或心源性栓塞证据,这进一步证明AICA 梗死绝大多数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2.4预后本组8例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功能恢复良好,1例经过保守治疗后仍有眩晕,1 mo后行支架植入(狭窄85%),症状缓解. 1例死亡患者,发病符合AICA梗死,后病情进展到基底动脉栓塞,导致死亡. 预后良好的原因主要是AICA 梗死多为局限性. 但对病情持续不缓解及逐渐进展者应尽早行DSA检查明确椎动脉和/或基底动脉狭窄,行血管成形术,恢复血供,避免形成致死性脑梗死.
【参考文献】
[1]胡维铭,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生700问[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55-456.
[2]李松年.脑血管造影诊断学[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85-187.
[3]何志义,欧阳嶷,孟祥亚,等.老年人小脑前下动脉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21 (1):40-43.
[4]何志义,欧阳嶷.小脑前下动脉梗死的临床与磁共振成像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9:356-357.
[5]王蕾,杨柳.伴有脑干症状的小脑梗死20例临床分析[J]. 浙江医学, 2006, 28(8):648-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