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外科学其他》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ERCP与超声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1-05-23  浏览次数:387次

  作者:居青莲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1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与ERCP诊断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的价值。方法:选取10例ERCP确诊为PSC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结果:超声声像图,5例患者肝内散在片状强回声;7例胆总管壁增厚、管腔狭窄;10例胆囊壁增厚;6例胆系内胆汁淤积,肝大、脾大均为4例, 此外,肝门淋巴结增大及腹水可为PSC的伴随表现。结论:PSC诊断中,超声及ERCP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超声诊断 ERCP诊断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病因未明以肝内外胆管的炎症、破坏和纤维化为特点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进展缓慢,后期可继发门脉高压症、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目前,ERCP造影呈“串珠”样改变仍是诊断PSC的“金标准”[1]。超声是肝胆道疾病的首选诊断方法,超声诊断PSC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例经ERCP确诊为PSC的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42岁~72岁,平均59岁。就诊状况:全部病例均有皮肤、黏膜黄染,伴瘙痒6例,并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乏力6例,伴体重减轻4例,无明显症状的黄疸2例。ERCP检查:插管时质地硬8例,肝内胆管稀疏呈“枯枝”样改变10例,胆总管不均匀狭窄、僵直8例,2例胆囊呈“张力型”且胆囊管显影,4例并发胆系结石。

  1.2 检测方法

  采用迈瑞DC-6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 MHz~5 MHz。所有受检者均禁食12 h以上,采取仰卧位及侧卧位进行腹部探查。重点观察肝实质和肝内、肝外胆管走行、管壁回声,胆囊形态及壁的厚度、回声。

  2 结果

  超声诊断8例,肝内散在片状强回声7例,胆总管壁增厚、管腔狭窄6例,胆囊壁增厚10例,胆囊壁呈“双边” 4例。胆道不同部位探及胆汁淤积6例:胆囊6例、胆总管2例。肝内三级胆管扩张,内径0.2 cm~0.3 cm,胆总管内径0.4 cm~0.9 cm。胆囊实变2例、体积增大2例(见图1)。此外,同时探及肝、脾大4例,肝门淋巴结增大及腹水各1例。

  3 讨论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inmune Hepatitis 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Cirrhosis PBC)同属自身免疫性肝病(Aninimmnne Liver Diseases AILD)。该病发病率低,中年男性高发,10%~15% 的PSC病人表现为发热、盗汗、寒颤、右上腹痛、黄疸、瘙痒[2]。其病理特征为胆管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炎症和纤维化,致使胆管壁增厚、狭窄、梗阻、胆汁淤积。

  ERCP胆道造影以其能十分清晰显示“胆管树”图像,明确胆道病变的部位、性质及范围而成为诊断PSC的主要影像手段,表现为肝内外胆管弥漫性或阶段性狭窄、僵直,相邻狭窄间“憩室”样外凸扩张。但因其为一种侵入性技术,胰腺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不可避免,加之应用人群局限在儿科(特别是小年龄患儿)以外及ERCP尚未完全普及,均使诊断受到限制。且文献报道[3] 约5%~10%有典型生化及组织学改变的小胆管PSC患者胆道造影正常。

  超声作为肝胆道疾病的首选诊断方法,可以观察病变关联部位乃至整个腹腔的情况。本组研究中,诊断率为80%。超声不仅显示了肝内散在片状强回声及胆总管管壁增厚等典型PSC表现,而且显示了胆囊壁增厚及胆系胆汁淤积和ERCP无法显示的肝内三级胆管扩张。此外,肝、脾、肝门淋巴结增大及腹水等伴随症状也得到显示。长期以来,超声诊断率低的原因可能为:本病发病率低,对其认识不足,没有引起超声医师足够重视,诊断率受限。

  目前,虽然ERCP仍是诊断PSC的主要手段,但超声医师全面细致的进行腹部探查可提高PSC的超声诊断率。

  【参考文献】

  [1] Angulo P,Lindor KD.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J].Hepatology. 1999,30:325-332.

  [2]Yong-M cc Lee.Marshall M Kaplan.Primary sclenosing cholangitis[J].N Engl Med.1995,332(14):924-933.

  [3]杨艳华,谢 青.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研究进展[J].肝脏,2007,10(12):406-40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