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05 浏览次数:603次
作者:周喜平 作者单位:河津市人民医院,山西 河津
【摘要】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对250例住院脑梗死患者的头颅CT和MRI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无症状脑梗死50例。病变通常为腔隙性或位于大脑皮质静区和非优势半球的枕叶或顶枕叶,部分患者表现为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头痛、头晕、眩晕,一过性肢体麻木等。结论:应充分认识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治疗。
【关键词】 无症状性脑梗死,CT,MRI
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无症状脑梗死(SBI)病灶被检出,但因无明显临床症状,该病尚未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为此,现将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诊治的50例SBI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住院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男34例,女16例;年龄49岁~91岁,平均70岁;其中41岁~50岁3例,51岁~60岁13例,61岁~70岁15例,71岁~80岁12例,81岁~90岁6例,90岁以上1例。本组有高血压病史42例,糖尿病史30例,高脂血症者24例,冠心病13例,阵发性心律失常6例,右利手49例。本组健康体检时发现脑梗死灶3例;因老年性痴呆、癫痫等,于CT或MRI检查时发现脑梗死病灶24例;首次脑卒中发现与此次卒中无关的脑梗死病灶9例;既往有脑卒中病史,CT或MRI发现与既往脑卒中无关的脑梗死病灶14例。
1.2 影像学资料
本组CT检查47例,MRI检查18例,CT和MRI均检查15例。CT未发现病灶而MRI发现病灶6例。表现为单发性病灶17例,多发性病灶33例。其中腔隙性脑梗死(腔梗)42例,病灶直径≤2.0 cm,病灶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腔梗中单病灶10例(23.8%),2个以上病灶(多病灶)32例(76.2%),累积病灶138个,其中基底节39个,放射冠47个,内囊前肢12个,内囊膝部6个,内囊后肢5个,脑干15个,丘脑3个,小脑4个,其他部位7个。4例MRI T2加权像表现为两侧脑窒旁、中央半卵圆区白质较广泛点状及片状高信号,同时伴基底节、内囊区、脑干点状高信号,脑室扩大,脑沟、脑裂增宽;大病灶脑梗死9例,病灶直径>2 cm,形态不规则呈片状,均为单病灶,位于额叶3例、小脑2例、枕叶2例、顶枕叶交界区1例、顶叶1例。另外,本组中伴脑萎缩10例,表现为大脑皮质弥漫性萎缩,脑沟、脑裂增宽,脑室系统扩大。
1.3 治疗和预后
全部病例均给予改善脑血供、营养脑细胞、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及抗凝剂等治疗,在对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以及假性球麻痹、帕金森综合征等给予相应治疗,患者均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出院。
2 讨论
SBI被认为是CT、MRI或尸检发现脑梗死病灶而临床上缺乏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者[1]。有关SBI的发病率,国内一组连续尸解966例中发现SBI125例(12.9%)[2],而本组50例SBI占本院叁年诊治250例脑梗死患者的20%,高于以上有关报道。本组病例有如下特点:腔梗在本组中占首位(84.%),由于腔梗病变部位较深,病灶较小,常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这与国内牛平等[3]报道研究结果基本相符;病灶多发生于大脑静区,症状不明显或轻微易被忽视;梗死灶发生于非优势半球的顶枕区或枕叶,顶枕区的病灶导致体像障碍,常缺乏主诉,而枕叶梗死导致偏盲、象限盲,常被忽视;部分患者表现为一些非特异性症状(47.06%),如头痛、头晕、眩晕、一过性肢体麻木,而未引起重视。SBI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本组中有高血压病史42例(84%),糖尿病史30例(60%),心脑病史19例(38%),因为这些基础疾病都加速动脉硬化的过程,从而,也促进SBI的形成,表明SBI与有症状脑梗死有相同的病理基础。SBI的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MRI,本组中有6例头颅CT未发现异常,而MRI发现有脑梗死病灶,这是因为头颅CT的局限性所致,如脑干部位的脑梗死病灶,24 h以内的梗死病灶以及直径<1cm的梗死病灶不易检出。SBI虽然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但反复多次发作可导致认知功能减退、假性球麻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且基础疾病和病理基础同样会导致有症状的脑梗死。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对SBI的治疗,与有症状脑梗死相同,可使用扩血管药物、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及抗凝剂等,并针对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参考文献】
[1]王耀山.无症状脑梗死的研究现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1.
[2]王耀山,徐惠琴.无症状性脑中风190例脑出血尸解临床与病理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3(脑血管病研究进展专刊),27.
[3]牛平,王耀山.无症状脑卒中23例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