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外科学其他》

试论医学期刊的人文构建

发表时间:2010-03-18  浏览次数:547次

作者:吴健敏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 期刊社,浙江 温州 325035     【摘要】  医学发展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医学期刊在人文医学研究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国内医学期刊须借鉴国外医学名刊的办刊理念,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人文平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

    【关键词】  医学 期刊 编辑 人文精神 办刊理念

    The humanistic construction of the medical periodicals

    WU Jianmin. Periodicals Office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35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calls the regress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The medical periodicals paly an important oriented function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istic medicine. The domestic medical periodicals should use the experience of the periodical idea managed by the famous foreign medical journal for reference, construct a humanistic platform with scientific charactgeristics and carry on and promote the hunanistic spirit of medicine.

    Key words   medicine; periodical; editor; humanism; ideas of running a periodical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与此相对应,各类学术期刊也在“画地为牢”的学科分工格局中,“各自为政”地固守着自己的一方领地。在这样的体系中,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两类刊物遵循着自己的游戏规则,其距离之远,仿佛是“天各一方”。但是,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是运用医学知识、技术要素和人类智慧来解决人的问题的,它包括技术要素和人文要素两方面。因此,笔者觉得,医学期刊的人文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从办刊理念的转变、编辑的人文素养、国外医学名刊的启示、国内医学期刊的尝试等四个方面,谈谈对医学期刊人文构建的设想。

    1  办刊理念的转变

     进入20世纪后,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使得医学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不仅有自然科学的多学科内容,而且有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但与飞速发展的医疗技术不相适应的是,医学人文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点,在医学期刊领域,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我国现有的生物医学学术期刊共有1 400多种,每年发表50多万篇学术论文,年发行量约3 000万册,这是我国556.8万各类医疗技术人员学习交流的重要园地[1]。但长期以来,医学学术期刊均限于本学科领域的纯学术交流,几乎不刊载偏离技术话题的文章,也几乎看不到医学美学、医学人文学、医学史、医学文化史方面的文章。目前,探讨医学人文学的论文仅限于《医学与哲学》、《中华医史杂志》、《中国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等几种刊物,在医学期刊中所占比例少之又少。诚然,上述刊物不乏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毕竟覆盖面窄,加上临床医务人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专业、轻人文的观念,专业技术人员对此类刊物极少翻阅,加上基层的医疗机构几乎就不订阅这一类刊物,读者群极其有限。要想仅靠这几种刊物担负起普及和提高我国众多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重任,是很不现实的。如果医学学术期刊这个共同体形成共识,与各学科医务人员及医学工作者一道,构建适合于本专业特色的人文平台,长期坚持人文导向,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而且,所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样的分类,只是相对的。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就曾指出,“当我说,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的时候,我曾经不止一次地使医学听众感到震惊。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它的目的是使人调整以适应他的环境,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为了做到这一点,医学经常要应用科学的方法,但是最终目的仍然是社会的。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和病人,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群人之间的多方面的关系。”[2]我国医学界著名专家韩启德院士也明确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医学被划归于自然科学,这是一个认识上的根本偏差,医学涵盖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它更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但在大多数人的“常识”里,仍天经地义地仅仅将医学视为“自然科学”或“科学技术”范畴之内的东西,最权威的出版物《辞海》就是这样解释的。

    然而,从医学史看来,医学原本有着丰厚的人文资源。如中国医学本属于“仁术”,仁爱之心与遣方用药同样的重要。“大医医国,中医医人,小医医病”是中国医学传统的追求。源于古典人文主义与宗教的普爱精神以及各个时期人文主义哲学、文学、艺术的涵养更是贯穿了西方医学的始终。在古希腊神祗中,阿波罗兼诗歌神和医药神两职于一身。在古希腊时期,哲学是每一个医生必修的课程。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说:“医学的艺术乃是一切艺术之中最为卓越的艺术”,[4]因为对健康的维护这一医学的根本目的也即是对美的追求。医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一道共同促进了人的身心健康。对此,医学人文学学者邱鸿钟先生说得更透彻:“医学家不仅要像科学家一样做到“真”,而且要像艺术家那样,把美与善融入每一件作品的创作中,使被医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消除了身体上的障碍,而且获得了心灵上美的治疗。”[4]      

    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既然属于自然科学的医学其实“天然”地具有人文性,作为医学期刊,就需要在兼顾人文性方面作出切实的努力。

    2  医学期刊编辑的人文素养

     医学的人文性也对医学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期刊编辑不仅仅需要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一般的编辑专业知识,也需要具有人文素养。医学编辑需要具有的人文素养,不只是指一般的人文知识和文字功底,更强调要具有人文情怀。人文情怀与人文知识有关但并不对等,有些人文知识丰富的人未必就具有人文情怀。也就是说,人文素养在强调具备相关人文知识的同时,更强调要尊重人、理解人,在追求科学真理中寄寓人文关怀,把“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作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编辑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到医学期刊的人文构建。如果在对稿件的甄别、处理上不注意把握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精妙,会致使期刊的导向偏失。在医学实践中摒弃纯技术主义,使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融会互通,应是医学编辑在审稿活动中需时刻把握的尺度。作为在医学技术传播中承担把关、筛选责任的医学期刊编辑,在这方面的理性和指导作用显得愈发突出。医学期刊编辑对稿件的甄别、选择、加工、提炼,能在一定程度上导引医学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并相应形成一定的科学文化和社会文化氛围。在审稿及杂志的编排过程中,编辑要像重视稿件的科技含量一样,站在人文思想和社会文化广阔的视野中把握稿件的人文内涵。

    而且,医学刊物编辑的人文素养,可以通过与作者的工作交往,影响到医学论文的作者,促进他们注重医学论文的人文内涵,从而为医学期刊的人文构建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科学主义的反思也逐步深入,医学界也越来越意识到纯技术主义的偏狭。2007年,韩启德院士在 “全国医药卫生行业EMBA高级论坛”上所作的“医学与人文”的专题报告中认为,人类在急于发展医疗技术的同时,也与过去千百年里医学曾持有的人文关怀的距离越来越远;医疗技术的过细分科虽然有利于技术的发展,却给病人在就医时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医学界过分依赖仪器设备、药物和手术,忽视病人的主诉与医生的智慧,使很多医生已经放弃了对病患心理方面的照顾,尽管他们都非常明白心理对病人的影响至关重要。[3]著名妇产科医生郎景和也曾撰文表示,人文修养是医生的基本修养,因为医学的本质是人学,一个外科医生的手术技巧固然是重要的,但完美的手术,技巧只占25%,其余75%是决策。而决策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判断和设计。[5]因此,我们在评价一个外科医生及其外科技能的时候,切不可只看其手术操作,应该全面考察其哲学理念及技术实践,这也是外科医生的基本素质培养。认识到医学的这一重要特点,一个外科医生(或者说所有的从医者)的基本人文修养将落实到如何看待病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和处理医生与病人的关系。

    目前,在唯科学主义观念还相当强大的时代语境中,医学界有识之士有关医学人文性的深刻认识,要转化为广大医学界同行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医学期刊编辑能够为缩短这个过程作出独特的贡献。医学期刊编辑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对文稿进行科学性判断时,辅以综合的、双重的思维进行分析判断,即除了关注稿件学理上的创新外,再充分应用人文科学的思考研究方法对其予以人文观照,排除现代科学各种消极的、可能对人自身产生异化的因素的干扰与介入,把“善”和“真”相结合,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如果编辑能把这种人文关怀自觉地导入医学期刊的文化构建中,对广大医学工作者和医学研究者人文情怀的养成,必将起到重要的范导作用。

    3  国外医学名刊的启示

     在营造人文氛围方面,国外的一些医学名刊的做法值得借鉴。《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医学周刊之一。该刊每期的封面都刊出一幅世界名画,并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向读者介绍这一作品。该刊的栏目也别有韵味,设置了“诗与医学”、“文学与医学”、“住院医师论坛”、  “JAMA俱乐部”、“脉搏”、“自由专访”等一系列文学色彩浓郁的栏目,不仅使版面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让读者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了解更多文化知识。[6]《柳叶刀》杂志(The Lancet)的栏目也很活跃和丰富多彩,设有“社论”、“评论”、“观点”、“环游世界”、“札记与新闻”、“国际日志”、“当代观察”等等,而且每期的前六个栏目的内容都与社会医学人文内容有关(含读者来信),用于人文构建的篇幅占了近半。另一本老牌名刊《英国医学杂志》(BMJ)的封面设计结合每期推出的一篇重点主题来表现,或是人体生理美妙纷呈的超微结构图像,或是医学摄影艺术照片,或是油画作品,让人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除医学论著栏目外,该刊还设有“述评”、“消息”“教育与争鸣”、“书评”等带有文学风格的栏目,每期都会刊出医学与哲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职业焦点、医学新闻等紧扣时代特征的医学人文类文章;其“观察与视点”栏目每期刊出一篇极具文学品味的医学人文情怀的短篇文章,作者大多是医务工作者。此外,还有“格言与幽默”、“医海拾贝”、“如何做个好医生”等内容,人文氛围极其浓厚。

    4  国内医学期刊的尝试

     在医学期刊中注入相应的人文思想,不仅要在稿件把关上重视医学论文的人文内涵,还应体现在医学期刊的整体构成上,即体现在封面、版式、栏目形式和内容、广告设计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构思和创意,不仅要体现出科学精神,同时也应包含审美体验、情感交流和价值判断等人文内涵,并全方位地予以人文关怀。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医学期刊也进行了人文构建的尝试。如《广西医学》2004年起,以医德仁术为导向,在每期推出一个重点学科专题时,封面刊出该学科著名专家具有人文精神的精辟之言。如该刊2004年第2期,设计了眼科医生在聚精会神做手术的画面,下面则引用该学科著名专家谢立信院士的名言:“对医生而言只是一例手术,对病人却是一只眼睛,一辈子的生活。” 这既道出了医者的责任,又体现了医德仁术的重要,还明确了期刊的学科导向,赋予了医学人文精神。该刊还开设了“医悟人生”栏目,内容有医学家的故事、院士风采、名医轶事、患者的体验、普通医务工作者的感悟等,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反映出医学的人文精神。这些尝试既彰显了医学期刊的文化内涵,又增强了期刊的可读性和思想性。《临床误诊误治》则开辟了“医生接诊艺术”“医生服务艺术”等专栏。而更多的医学期刊也开始重视从装帧设计到栏目设置上贴近读者,或借鉴国外名刊的一些做法,开设了报道性、对话性、争鸣性专栏,注重与读者的互动。

    为营造期刊的人文氛围,笔者所在的温州医学院期刊社的几种期刊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眼视光学杂志》的封面设计中,就一改科技期刊设计的呆板和生冷,用了1/4的版面凸显一只睁大的眼睛,给人“美目盼兮”的美妙感觉,美轮美奂,真正做到了专业特色和美感的和谐统一。《温州医学院学报》则在封四开设“温医学人”栏目,刊登温医学人及杰出校友的照片和业绩介绍,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专家的形象,颇具审美情趣。《肝胆胰外科杂志》也设有“编读往来”、“消息”、“文献研究”等栏目,以平和、亲切的语言贴近读者。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深得读者、作者的好评。

    总之,在医学期刊中传承人文精神,发掘医学科学中的人文亮点,展示医学人文风采,使读者在阅读期刊的过程中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受到人文的熏陶,这是完全可行的。时代发展要求医学期刊编辑加强人文素养,并在编辑活动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文关怀自觉地导入医学期刊的文化构建中,从而使医学学术期刊在促进人文医学发展中发挥重要的纽带和媒介作用。

【参考文献】[1] 毛宗福,王永棣,刘继强,等. 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及其研究现状[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12-16.

[2] 西格里斯. 人与医学[M]. 顾谦吉,译. 上海:商务印书馆,1967.

[3] 王庆环. 医学发展需要人文思考[N]. 光明日报,2007-06-24.

[4] 邱鸿钟. 医学与人类文化[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77.

[5] 郎景和. 外科医生的哲学理念和人文修养[J]. 健康大视野:医术人生,2006,7:20-21.

[6] 王黎茜,王李艳. 两种国外知名学术期刊办刊理念的调查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2):354-356.

 

生研界微信
生研界移动端
生研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