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外科学其他》

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多因素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0-01-08  浏览次数:615次

作者:陈敬洪, 陈家阳, 何应新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 广东 东莞 523900

【摘要】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应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例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86例胆囊切除术中, 19例发生残余胆囊,发生率3.9%,比该组手术其他并发症高。术前病程,严格的手术适应症,合适的手术方式,术者年资与技术熟练程度均与残余胆囊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运用熟练技术可有效减少残余胆囊的发生,这在基层医院及初学者间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残余胆囊; 多因素分析

  Multimode Factors analyse and countermeasure of cholecyst  remains after cholecystectomy

  Chen Jinghong;  Chen Jiayang;  He Yingxin

  (Daiping  Hospital ofDongguanCity,Guangdong  Dongguan  5239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 the reason of cholecyst remains after cholecystectomy and the prevent measure. Method:Apply single factor analyse and Logistic regress multimode factor analyse, analyse retrospect our hospital  19 samples which cholecyst remains after cholecystectomy clinic data. Result: during 486 cholecystectomy in the team,19 cholecyst remains after cholecystectomy, rate 3.9%,is higher than other team. The cholecyst remains is relatived with course of disease before operation, operation accommodate strictly, suitable operation mode, operator work experience and skill skillful tightly. Conclusion:Mastery accommodate strictly, exert skillful technic to reduce the cholecyst remains effectively, this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grass roots hospital and beginner.      Keep words:  Cholecystectomy;  Cholecyst remains;  Multimode factor analyse      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残留过长,术后可以生长形成小胆囊,或胆囊切除后遗留的部分胆囊,被称为“残余胆囊”[1]。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广大基层医院的也迅速开展微创治疗技术,越来越多的胆囊疾病患者接受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或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手术适应症也不断放宽,高龄、伴随多种并存疾病的病例也日益增多,残余胆囊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由于残余胆囊内炎性病灶及其并发症,大多数患者需作第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已引起临床医生们的高度重视[2]。我院自2001年2006年间,开展胆囊切除术486例,发生残余胆囊19例,发生率3.9%。本文通过对19例发生残余胆囊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减少残余胆囊的发生及其预防对策,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自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间,我院施行的胆囊切除术486例,其中男205例,女281例,年龄36~82岁,平均59.6岁,手术方式包括LC或MC,在施行胆囊切除术后,因仍有胆道系统症状而做发现残余胆囊19例,其中男6例,女13例,年龄48~76岁,平均62.4岁。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患者均有胆囊切除手术史,术后再次出现右上腹疼痛,轻者表现为上腹隐痛不适、厌油腻、腹胀,重者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向右肩部放射,呈间歇性,同时伴恶心、呕吐,少数患者伴发热、黄疸。首次症状出现时间不等,最短时间为术后10d,最长为术后3年。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均可在术前诊断为“残余胆囊”或“残余胆囊伴结石”。

  1.3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选择了7项可能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术前病程、结石大小、手术适应症、手术名称、术者年资等,采用Fisher,s exact test和Mann-whitney test检验行单因素分析,然后依次引入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设定P<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本组486例中,其中9例失访,其余均随访24~126个月,平均32个月,随访时间内有19例出现残余胆囊,发生率3.9%,比该组手术其他并发症高。单因素分析:7项纳入分析的因素中,术前病程、手术适应症、术者年资与残余胆囊的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Logistic逐步回归的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残余胆囊的发生因素与3项有关,详见表1。   表1  影响多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因素分析(略)

  3  讨论       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指征、术式等诸多问题,目前尚有争议,手术后发生残余胆囊已逐渐增多,被认为与多因素相关。本研究对486例胆囊切除术后发生残余胆囊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下列因素与残余胆囊的发生相关。

  3.1  病理因素:因胆囊炎症反复发作,胆囊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致使组织结构难以辨清,术中难以充分显露胆囊三角,使胆囊颈管遗留过长;或因急性胆囊炎(特别是在亚急性期)或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导致胆囊壁重度充血水肿,操作中剥离困难,被迫行胆囊大部切除术,未彻底探查胆囊残端致结石遗留,或对胆囊残端粘膜未认真处理。

  3.2  解剖因素:胆囊管解剖变异、过长、迂曲或与胆总管并行,开口于胆管后壁、左侧壁等,有合并症时使情况更加复杂,也是造成残余胆囊的主要原因。本组7例病程达15d以上,胆囊切除术时,术者未能及时认识和发现胆管变异,造成胆囊管遗留过长或胆管损伤。

  3.3  人为因素:随着基层医院胆囊切除术的不断开展,各医院手术医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或由于术者经验不足、过于自信自负,忽视胆囊切除术中最基本操作,年轻的医师缺乏必要的胆囊手术技能和处理外科手术意外的能力,对胆囊三角解剖不清,本组资料提示,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发生率为6.2%,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发生率为2.1%。而且LC是利用器械远离手术野进行操作,缺乏开腹手术的那种手感;出现胆囊三角解剖不清的情况下,没有及时中转开腹,不敢冒失损伤肝外胆管的危险去解剖胆囊管,结果使胆囊颈管及结石残留。术中麻醉不完善或部分术者一味追求小切口,致使胆囊三角不能充分显露,胆囊底部向颈部的剥离不全,留下部分胆囊。

  3.4  残余胆囊的诊断:胆囊切除术后,出现右上腹或上腹绞痛,右肩背部放射痛,甚至发热、黄疸时,应详细了解上次胆囊手术切除病史,结合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CP或ERCP等项检查,一般诊断不困难。B超显像对残余胆囊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操作简便、无创伤及费用低廉等优点,应作为术后诊断残余胆囊的常规检查方法。有条件的医院可选用MRCP,可清晰明确残余胆囊或胆囊切除综合征。

  3.5  治疗:由于残余胆囊的症状易反复发作,特别是部分患者伴有胆囊结石,甚至可以癌变,所以一般应再次手术。手术时机以非急性发作期为宜。残余胆囊一般病变较小,加之长期炎症刺激,局部粘连,尤其是与胆总管、十二指肠粘连较为严重,暴露十分困难。再次手术时,完善的麻醉、清晰的术野暴露、精细的解剖以及术者的丰富经验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的重点是解剖清楚胆囊管、胆总管及肝总管三管关系,确认胆囊管汇入胆总管的开口,切除残余的胆囊。当残余胆囊与胆总管粘连紧密,不易分离时,可切开胆总管,从胆总管内探明胆囊管走向,在金属探子引导下,游离残端,可以避免胆管损伤。若同时合并胆总管结石,应先处理胆总管病变,再处理残余胆囊。

  3.6  残余胆囊的预防:残余胆囊是可以预防的,关键在于提高手术者的技术,掌握胆道的解剖,能熟练掌握胆囊三角的解剖方法,并且对胆道常见的解剖变异有清楚的了解经验。我们主张,应该由具有相当经验的外科主治以上医师来主刀胆囊切除术,或有三年以上胆囊手术操作经验的医师进行。须注意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急性胆囊炎或化脓性胆囊炎及结石时,术前要积极抗炎至少14d后择期手术。胆囊肿大伴胆囊内小结石、胆道扩张、肝功能异常、既往有黄疸、胆源性胰腺炎者,术前应详细行ERCP检查,了解胆道情况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在行MC或LC时,若胆囊三角炎症、粘连、水肿严重,解剖不清,应该及时主动扩大切口或中转开腹手术,不要盲目追求微创。术者应熟练掌握正常胆管解剖,熟悉胆囊管的解剖变异。手术时要确认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的三管关系,在结扎胆囊管时,要在距胆总管开口处0.3~0.5 cm准确结扎胆囊管。注意使胆总管及胆囊管处于原位松弛状态,过度牵拉使胆总管成角,则影响正确判断及结扎。如在术中发现结扎部位距总胆管过短或过长,均应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所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运用熟练技术可有效减少残余胆囊的发生,这在基层医院或初学者之间显得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黄晓强.肝胆胰外科聚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16-315.

  [2] 张阳德,贾泽明,五波,等.残余胆囊的诊断与治疗(附22例报告)[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4):551-552.

生研界微信
生研界移动端
生研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