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2364名高中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调查

发表时间:2012-02-27  浏览次数:509次

  作者:李亚飞,唐义珍,张迪然,翁剑驰  作者单位:1.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 贵州 贵阳 550004; 2.贵州航空工业集团300医院, 贵州 贵阳 550009; 3.贵州省骨科医院, 贵州 贵阳 550007

  【摘要】目的了解高中学生抑郁、焦虑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2 364名高中学生采用Zung焦虑状态自评量表(SAS)和抑郁状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结果: 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为14.29%,焦虑状态的发生率为5.10%。抑郁和焦虑状态的发生率与性别、年级及是否独生子女无关;父亲文化程度及母亲文化程度与SDS评分显著正相关。结论: 高中学生的情绪问题不容忽视。

  【关键词】 抑郁症,焦虑,学生,发生率; 相关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and correlation factor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tate in senior high school. Method: Zung's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were employed to make survey among 2 364 students in 3 senior high schools. Results: The incidenc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tate were 14.29% and 5.10% respectively. The data indicated that sex, school grade, and being only child or not were irrelevant to 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or depression state, while there i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ducation level of parents and SDS score. Conclusion: The mood problem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which deserves great attention of society, school, and families.

  [Key words] depression; anxiety; students; incidence; correlation factor

  高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的重要时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常会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阻碍了中学生心身发育和才智的健康发展。为了解本地区高中学生抑郁、焦虑状态的流行状况,2007年3月~2008年12月,对贵州省三所县城民族中学高中生进行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焦虑、抑郁状态的评定[1,2];同时采用自制的家庭状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对学生的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及父母文化程度等与SAS、SDS评分关系进行分析,以便制定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提高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贵州省平塘县民族中学、荔波县民族中学、镇宁县民族中学高中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按约30%的比例抽样,每所中学每个年级随机抽取5个班。三所民族中学高中学生总人数约近8 000人左右,共抽取2 364人,其中男生1 390人,女生974人;平均年龄(17.21±1.22)岁。共回收有效问卷2 352份,回收率为99.49%。

  1.2 研究方法

  1.2.1 编写调查资料,对所调查对象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家庭状况表(自制)进行分析,SAS、SDS评分值≥50分者为阳性[1,2]。

  1.2.2 先培训调查员,规范调查方法和行为,统一指导用语。在取得学校老师协助的情况下,采用现场问卷调查表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时间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每个班级派一名调查员,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调查表,由被试学生自己填写问卷后现场收回。同时采用自制的家庭状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对学生的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及父母文化程度等与SAS、SDS的评分关系进行分析。各项变量赋值如下:性别:男0,女1;年级:高一0,高二1,高三2 ;独生子女与否:独生0,非独生1;父母文化程度:文盲0,小学1,初中2,大专3,大专以上4,不祥5;量表评分:阳性0,阴性1。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三所民族中学接受调查的高中学生共2 364人,回收有效问卷2 352份,回收率为99.49%。其中SAS阳性120(5.10%)人,SDS阳性336(14.29%)人。

  2.1 男、女生SAS、SDS评分阳性率比较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2 高一、高二及高三年级间SAS、SDS评分阳表1 男、女生SAS、SDS评分阳性率比较表2 高一、高二及高三年级间SAS、SDS评分阳性率比较注:年级间比较,P>0.05

  2.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SAS、SDS评分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表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SAS、SDS评分阳性率比较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P>0.05

  2.4 SAS、SDS评分阳性者父母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4。表4 SAS、SDS评分阳性者父母的文化程度比较

  2.5 受试者SAS评分阳性的发生率与其父亲的文化程度(χ2=0.329,P>0.05)及母亲的文化程度(χ2=9.892,P>0.05)均无显著关系。SDS评分阳性的发生率与其父亲的文化程度(χ2=4.246,P>0.05)及母亲的文化程度(χ2=9.889,P>0.05)亦无显著关系。

  2.2.6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DS评分与父亲文化程度(χ2=5.4563,OR=0.6601,P=0.0193)及母亲文化程度(χ2=7.0867,OR=1.6112,P=0.0076)显著正相关。SAS评分阳性率过低未做分析。

  3 讨论

  3.1 本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部分地区高中学生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为14.29%,焦虑状态的发生率为5.10%。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与徐斐、沈涛等报道的结果相近[3,4];比刘贤臣、冯正直等报道的结果低[5,6];比范春玲等报道的结果高[7]。焦虑状态的发生率比刘贤臣、胡明及张洪波等报道的结果低[8~10]。焦虑状态的发生率低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这一点与国内一些报道相近[11]。本研究结果提示高中学生的情绪问题较为普遍,不容忽视,应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广泛重视。

  3.2 本研究中单因素分析均未见存在明显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及父母的文化程度的差异。但女生SAS评分阳性高于男生,这与苏虹、Anglopoulos等研究结果一致,可能因为女生较男生情感丰富、细腻、脆弱,在遇到问题时,容易引起内心的不安和苦闷[11,12]。而男生SDS评分阳性高于女生,可能由于社会因素对男生的期望值过高,遇到挫折得不到缓解,易出现负面情绪所致。高三学生SAS和SDS评分均高于高一、高二学生,可能由于高三学生面临毕业升学的压力所致。独生子女SAS和SDS评分均低于非独生子女的评分,可能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经济条件及父母的文化状况等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所致。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亲文化程度与SDS评分显著正相关,这可能与高文化程度的父母亲在家庭中对子女过度关注和期待,加上教育方式的不当有关,这样易给孩子精神上增加压力,造成抑郁状态的发生。

  3.3 高中阶段紧张的学习和考试压力使抑郁和焦虑情绪成为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且抑郁和焦虑常为伴随的情绪障碍。高中学生抑郁、焦虑状态的发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例如睡眠不规律、生活不满意感、生活事件多、健康自评状况差、体育活动少、学习负担重、压力大、考试紧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5,13,14]。因此,应该重视高中学生的心理保健工作,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协调学校与家庭,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减少学习的心理冲突和压力,保证其身心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3.4 高中学生正处在思想行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学习和社会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多一些关怀,多一分鼓励,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家长也应努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养环境,给孩子以良性刺激,使其能够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会处理各种矛盾,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目前正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只有通过重视高中学生心理保健工作和加强其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才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1.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09-115.

  [3]徐斐,王晨阳,李解权,等.南京地区中学生抑郁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4):324-327.

  [4]沈涛,徐斐,池红,等.南京市白下区中学生人群中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厂矿医学,2005(6):570-571.

  [5]刘贤臣,郭传琴,于均乐,等.高中生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4-26.

  [6]冯正直,张大军.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2):103-105.

  [7]范春玲,唐登华,赵德明,等.淮北市区中学生抑郁障碍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1091-1092.

  [8]刘贤臣,孙良明,唐茂芹,等.2 462名青少年焦虑自评量表测查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2):75-77.

  [9]胡明,郑磊,夏强,等.湖南省中学生焦虑情绪现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6):592-597.

  [10]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等.安徽省中学生焦虑心理症状流行特征研究[J].中国校医,2001(1):10-11.

  [11]苏虹,王葆金,陈卉鸣,等. 中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02) :196-198.

  [12]Anglopoulos N,Econmou M.Preval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 highschol students population[J].European Psychiatry,1994(1): 19-26.

  [13]杨骏,赵慧利,郑晓华.中学生考试焦虑[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5):220.

  [14]程念祖,龚先行.考试焦虑与个性特征及家庭教育初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5):22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