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8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08  浏览次数:582次

  作者:毕连祝,毕利民  作者单位:063300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医院神经内科

  【摘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BS)是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组成“干”字结构的5条血管(即双侧大脑后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的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少见的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自1980年,Caplan首次报道以来[1],国内外均有相继病例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8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基底动脉综合征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TBS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50~81岁,平均年龄63.8岁,其中60岁以上14例占77.8%。有高血压病史10例,糖尿病史9例,心房纤颤史5例,冠心病3例。

  1.2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意识障碍和眩晕最常见,其次为眼球运动障碍及肢体不全瘫痪。意识障碍14例(77.8%),其中嗜睡7例,昏迷4例,一过性意识障碍2例,昏睡1例;眩晕12例(66.7%);眼部体征10例(55.5%),表现为眼睑下垂7例,眼球震颤6例,瞳孔不等大4例,垂直性注视麻痹2例;肢体不全瘫9例(50%);此外,共济失调5例(27.8%),感觉减退3例(16.7%),幻觉2例(11.1%)。

  1.3 影像学特点 18例患者全部行头颅MRI检查,其中6例同时行MRA检查。所有患者均有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内的多发性脑梗死。3处以上病灶有12例(66.7%),其余为2处病灶。显示丘脑梗死11例(61.1%),其中双侧7例;中脑梗死9例(50%),其中双侧3例;小脑梗死9例,双侧3例;枕叶梗死8例,双侧2例;颞叶梗死5例;桥脑轻微受损2例。6例MRA结果,其中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不显影2例,单侧椎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不显影2例,基底动脉狭窄1例,左侧大脑后动脉不显影,大脑后动脉不显影1例。

  1.4 治疗与预后 应用降颅压、抗血小板、抗凝、改善脑灌流、脑保护剂等治疗,治愈2例(11.1%),好转11例(61.1%),死亡5例(27.8%)。

  [2] 讨论

  由于TBS是因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表现以眩晕、眼球运动障碍、意识障碍为主。本组18例中,以意识障碍(77.8%)和眩晕(66.7%)最常见,其次为眼球运动障碍(55.5%)和肢体不全瘫痪(50%)。意识障碍为中脑及丘脑网状激活系统受累所致,眩晕为后循环病变累及前庭小脑通路所致,眼球运动障碍主要由于中脑动眼神经核、内侧纵束、脑桥侧视中枢、中脑背盖及后联合、脑桥内侧和背侧所致[2]。肢体运动障碍,TBS极少累及大脑及中脑脚锥体束,但可因局部缺血水肿而波及锥体束,故出现对侧或双侧肢体轻瘫。梗死灶波及枕叶距状裂及其附近枕叶皮质,可表现象限性同向偏盲。小脑损害、中脑红核及黑质受损而致共济失调。大脑脚损害可引起幻视。头颅MRI典型的表现为双侧丘脑内侧对称蝶形病变和(或)中脑中线附近病变。基底动脉尖端为多根血管分叉处,其中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血液供应幕上、幕下多个部位。本组双侧病灶15例(83.3%),幕上幕下均有病灶13例(72.2%)。病灶位于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桥脑,其中以丘脑、中脑梗死灶最为常见,分别占61.1%和50%。这是由于基底动脉分支管径越来越细,且供应丘脑、中脑等部位的深穿支远较其供应大脑枕、颞叶的血管为细,因此闭塞后易出现循环障碍而出现梗死。

  基底动脉尖的血管为终末血管,侧支循环不易建立,本病治愈率低,病死率高(27.8%)。故早期诊断、正确及时的治疗,可直接影响其预后,治疗应尽早采用溶栓、抗凝、扩血管等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Caplan LR.“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Neurology,1980,30:72.

  [2] 万凯,段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0例临床分析.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4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