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外科学其他》

暴力性伤害研究概述

发表时间:2011-06-23  浏览次数:378次

  作者:吕永富,胡麟,宗瑞锦,方俊邦,石峻山 作者单位: 青岛市人民检察院,山东青岛 266061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暴力;流行病学

  【摘要】 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暴力性伤害研究进展、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推动和加强我国暴力性伤害研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The outline of assaultive injuries research LV Yong-fu 1 ,HU Lin 1 ,ZONG Rui-jin 1 ,FANG Jun-bang 2 ,SHI Jun-shan 3 . 1.The People's Procuratorate of Qingdao,Qingdao 266061,China;2.The People's Procuratorate of The Huangdao District,Qingdao 266055,China;3.The People's Procuratorate of The Shinan District,Qingdao 266001,China

  【Abstract】 Elaborated domestic and foreign assaultive injuries research,the epidemio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angerous factors were progressed in the recent years,which provided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impelling and strengthening our country assaultive injuries research work.

  【Keey words】 Wounds and injuries;Violence;Epidemiology

  (Chin J Dis Control Prev2006,10(6):600-603)

  暴力性伤害(assaultive injury)是指非法故意或过失严重伤害他人健康的犯罪行为,是世界各国刑法打击的重点,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暴力性伤害是世界各国造成人群暂时或永久劳动能力丧失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青少年创伤死亡构成比中占据首体外受精的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 ,2002,18(4):446-447. (收稿日期 2006-02-28)(修回日期 2006-06-06)(陈国平校) 位 [1]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一个引人瞩目的社会和公众健康问题。因此,加强暴力性伤害的研究,预防和减少暴力性伤害的发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对暴力性伤害研究进行综述。

  1 暴力性伤害研究的进展

  1.1 国外研究概况 20世纪60年代,美国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FBI)、英国犯罪调查中心(British crime survey,BCS)等机构已经开始从犯罪学角度就单一发案率进行统计。其后十几年,暴力性伤害研究一直停滞在单纯的发案率统计研究方面。1985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出版的报告―――“美国伤害”,确立了伤害研究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强调以各学科相互结合的研讨方法解决伤害问题,并认为应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为基础成立该研究中心,来协调国家伤害研究项目。为此,美国成立了伤害预防与控制的专门机构―――国家伤害预防控制中心(NCIPC),开始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伤害这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研究,并形成了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伤害流行病学。

  “美国伤害”报告不仅在伤害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将暴力性伤害作为伤害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使暴力性伤害研究同时得到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一方面,继NCIPC成立之后,美国又成立了两个故意伤害监测系统,一个是由司法部司法统计局负责的全国犯罪受害人调查(national crime victimization survey),另一个是由FBI负责的全国犯罪报告汇编(national uniform crime reports)。上述两个监测系统虽然不隶属于NCIPC,却动态地向NCIPC提供全国和特定地区暴力性犯罪造成伤害的相关信息 [2,3] 。另一方面,伤害流行病学专家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暴力性伤害研究,并将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暴力性伤害研究,推动了暴力性伤害研究的跨越性发展,从单一发案率的统计发展到从多学科角度研究被害人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发案场所、季节、昼夜、危险因素、损伤特征分布等,为预防和减少暴力性伤害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美国伤害”研究报告不仅推动了美国暴力性伤害研究的发展,而且对世界其他国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美、北欧以及澳洲等国家纷纷加大对包括暴力性伤害研究在内的故意伤害研究的资金投入,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并将暴力性伤害纳入监测系统,作为国家疾病预防和控制计划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92年《国际疾病分类(ICD-9)》正式将包括暴力性伤害在内的故意伤害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不仅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暴力性伤害研究的发展,而且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9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暴力预防纳入公共卫生健康的范畴,其后又成立了伤害和暴力预防处(department of injuries and violence prevention),旨在推动世界卫生组织及各成员国对包括暴力性伤害在内的各种伤害的研究和预防工作。

  1.2 国内研究概况 暴力性伤害在国内的研究进展同国外一样,是伴随着伤害研究的引入与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我国伤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10年来伤害研究和预防工作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展开 [4] 。我国的伤害研究主要集中在交通事故伤害、儿童伤害与死亡、青少年伤害、社区人群伤害、伤害死亡监测以及一些单项伤害和特殊人群伤害等方面 [5] 。随着伤害研究的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暴力性伤害研究逐渐纳入专家学者的视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鲁涤、常林等对家庭暴力和青少年暴力死亡的报道,虽然其研究的内容仅是暴力性伤害的一个方面,但开创了我国暴力性伤害研究的先河。1999年,华西医科大学法医系和成都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在四川省公安厅立项的课题―――《四川省暴力性伤害研究》,是我国首个地区范围内的暴力性伤害的综合研究课题,对于我国暴力性伤害研究的发展,无疑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总的来说我国暴力性伤害研究还刚刚起步,在整个伤害研究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据伍洪波等 [6] 对我国1993~1997年伤害流行病学文献分析显示,暴力性伤害研究的文献仅占5年统计文献量的1.31%。

  我国在伤害研究方面起步较晚,目前虽然正在逐步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但是在非致死性伤害调查、伤害危险因素研究、伤害监测体系的建立以及伤害预防和控制研究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7] 。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开幕式上,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在“锐志改革,励精图治”的报告中指出,包括伤害在内的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负担,将由1990年的55%上升到2020年的73%,而有意和无意伤害是所有地区容易被忽视的较大健康问题,1990年已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5% [8] 。事实上,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出现的第4、第5次犯罪高峰,伤害案件上升居高不下,发案进入“风暴式”猛增阶段,目前尚未有达顶点的迹象,据重庆、内蒙古、山东等法院公布的资料表明,伤害罪发案率始终居于很高的比率 [9] 。鉴于伤害和暴力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伤害和暴力同其他卫生问题一样可以被认识、预测、预防和控制,“第三次全国伤害预防控制学术会议”全体与会代表发出倡议―――将伤害纳入到国家疾病控制工作中 [10] 。

  2 暴力性伤害流行病学

  2.1 发案率 1986年美国FBI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暴力性伤害834332起,发案率为346.1/10万,比1982年上升28%,比1977年上升56% [11] 。新西兰学者Browm [12] 对1988~1989年奥克兰港市暴力性伤害发案率分析发现呈逐年上升趋势。澳大利亚学者Angela等 [13] 研究表明,维多利亚地区暴力性伤害在1997~2001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上升了66%。暴力性伤害的发案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且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将暴力性伤害纳入全球及国内的健康计划。

  2.2 性别与年龄 美国学者Stromeyer等 [14] 研究表明,1995年宾西法尼亚州因暴力性伤害而入院的受害者82%是男性,为女性受害者的4.3倍。男性发案率为92.6/10万,其中20~24岁年龄段的男性的发率最高,达到229.5/10万;女性发案率为19.7/10万,其中30~34岁的年龄段发案率最高,但远低于男性发案率(45.5/10万)。澳大利亚学者Angela等 [13] 报道,2001年维多利亚地区的暴力伤害案件中男性受害者是女性受害者的3.8倍,其高发年龄段在15~44岁。Shepherd [15] 回顾性分析英国布里斯托尔港市294例暴力性伤害,受害者平均年龄为23岁,15~30岁年龄段的发案率显著高于10~15岁年龄段和50岁以上年龄段。上述研究表明,在暴力性伤害中,男性是主要受害者,青壮年占很高的比例。

  2.3 时间与地点分布 英国学者Shepherd [15] 报道布里斯托尔港市大多数伤害发生于市中区星期五或星期六的23∶00~01∶00,常在公共场所附近、夜总会或街道,而且有明显的季节性,多集中于7~10月。美国学者Stromeyer [14] 报道宾西法尼亚州多数暴力伤害发生在第3季度(7~9月)且集中在市内,以星期六居多。澳大利亚学者Angela报道维多利亚地区多数暴力性伤害案件发生在家庭、商业和服

  务场所以及街道,其中家庭成为暴力性伤害的多发 地点与众多学者的报道有很大的不同。虽然不同学者的报道暴力性伤害发生的季节、时间与地点分布略有不同,但都存在一定的规律。

  2.4 损伤部位及类型 丹麦学者Kjaerulff [16] 研究暴力性伤害人体解剖分布,发现头颈65%、躯干13%、上肢17%、下肢5%,多数为开放性损伤,颜面部占首位,认为该部位处于易受打击位置。我国学者沈敏 [17] 对武汉市某医院1996~2000年收治的暴力性伤害病人进行人体解剖分布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美国学者Stromeyer [14] 报道,暴力性伤害损伤类型为骨折占第1位(31.7%),其次是开放性损伤(19.3%),胸腹及骨盆内器官的损伤排在第3位(14.1%)。在所有骨折中55%发生在面颅骨,18%发生在四肢长骨的末端。

  2.5 致伤种类及致伤物 Angela等报道钝器伤占全部暴力性伤害的68%,其中拳脚类致伤物排在首位,由其造成的损伤约占全部损伤的56%;拳脚以外的钝性致伤物列第2位,其造成的损伤约占12%。锐器伤占全部暴力性伤害的12%,紧随钝器伤之后。Stromeyer等 [14] 报道,钝器伤在所有类型的损伤中排第1位,造成损伤的总数为2624例(统计的全部暴力伤害人数为6596例,下同),约占全部暴力性伤害的40%。在所有的钝器伤中,拳脚类致伤物最常见,共造成1606人损伤,其次是拳脚以外的其他钝性致伤物,造成1028人受伤。火器伤位列第2,损伤人数为1616人,占全部损伤的24.6%,多数火器的类型是不特定的,932例损伤是由这类火器造成的;手枪造成的损伤也很常见,有576例。锐器伤排在第3位,共造成988例损伤,占全部损伤的15%。但是,应当注意到不同国家、地区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的暴力性伤害的致伤种类和致伤物是有差异的。

  2.6 其他 暴力性伤害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不仅仅限于上述所列内容,还包括暴力性伤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消耗的医疗资源的统计分析以及暴力性伤害的其他影响因素如人种或种族、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宗教习俗等。

  总之,暴力性伤害既是犯罪学中的多发性案件,又是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还是法医临床学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近年来国外学者对此研究较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犯罪学、流行病学、社会学等领域引人瞩目的活跃课题 [18] 。第49届世界卫生大会确定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都应当将有关暴力方面的研究作为公共健康研究的优先课题,加强对暴力所造成后果的认识、报告和处理,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国家、地方和社区的预防体系。我国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成员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伤害研究工作的发展,伤害和暴力必将为国家所重视,将其纳入国家疾病控制工作,使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获得新的资金投入,吸引资深研究者积极从事该领域的研究,推动包括暴力性伤害在内的所有伤害研究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Manciaux M,Romer CJ. 儿童和青少年的意外事故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2-25.

  [2] WHO.Symposium on accident prevention in childhood [R]. Geneva:WHO press,1984.218-222.

  [3] Graitcer PL.The development of state and local injury surveil- lance systems[J].J Safety Res,1987,18(4):191-198.

  [4] 王声氵勇.必须把伤害作为我国疾病控制工作内容之一[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23(6):417-418.

  [5] 王声氵勇,池桂波.我国伤害预防与控制研究现况和展望[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0,21(5):375-377.

  [6] 伍洪波,张援朝.我国伤害流行病学5年文献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1999,15(1):23-24.

  [7] 周静.伤害―――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J]. 中国临床医生 ,2004,32(6):29-30.

  [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1999: Making a diffierence,Geneva:WHO,1999.

  [9] 邓振华,孙大宏,刘敏,等.暴力性伤害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法律与医学杂志 ,1999,6(3):128-129.

  [10] 第三届全国伤害预防控制学术会议.把伤害纳入国家疾病控 制工作的倡议书[J]. 预防医学论坛 ,2005,11(1):1-2.

  [11] Sumner BB,Mintz ER,Brown PL.Injuries caused by personalviolence[J].Injury,1987,18(4):258-260.

  [12] Browm CR,Civil ID.Severe blunt assault injuries at Auckland Hospital[J].Injury,1993,24(1):25-26.

  [13] Angela Clapperton,Karen Ashby,et al.Injury profile,Victoria2001.

  [14] Stromeyer SJ,Weiss HB,Forjuoh SN,et al.Assaultive Injuries in Pennsylvania,1995.Pittsburgh,Pennsylvania:Center for Vi-olence&Injury Control(CVIC),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Allegheny University of the Health Science,1998.

  [15] Shepherd J,Scully C,Shapland M,et al.Assault:Characteris-tics of victims attending an innercity hospital[J].Injury,1988,19(3):185-190.

  [16] Kjaerulff H,Jacobsen J,Aalund O,et al.Injuries due to delib-erate violence in areas of DenmarkⅢLesions.The Copenhagen Study Group[J].Forensic Sci Int,1989,41(1-2):169-180.

  [17] 沈敏,刘筱娴.暴力性伤害住院病人的流行特征分析[J]. 疾病控制杂志 ,2004,8(6):509-511.

  [18] Cembrowicz SP,Shepherd JP.Violence in the Accident and E- mergency Department [J].Med Sci Law,1992,32(2):118-12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